血浓于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登云的故事(纪实故事)》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722
颗粒名称: 血浓于水
分类号: I267;R197;G634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帕米尔高原的冬季,清冷而漫长。
关键词: 吴登云 帕米尔高原 病人家属 乡亲们 柯尔克孜族

内容

帕米尔高原的冬季,清冷而漫长。
  1966年,是吴登云到乌恰的第三年。这年的寒冬,来得格外早,且在往昔冬日的清冷中,又添了一种阴沉冷酷的氛围。
  乌恰县城的土街陋巷里,时时旋起一阵阵萧杀的西北风,漫天狂舞的尘沙枯草中,裹挟了从墙头房角撕扯下来的红红绿绿的标语,黑黑白白的纸屑,似抖着号令一切的威风,横冲直撞,不可一世。
  偏隅大山深处的小城原本就没多少人,在这样的天气里,就几近断了人迹。
  年轻的医生吴登云却顶着这样的寒风出了门,直奔县城书店。
  道旁稀疏寂立的树木,在厉风摇撼中屈折了腰身,又一次次顽强地伸直脊梁。
  寒风刺骨,飞沙眯眼。吴登云紧裹了时时如帆般鼓涨了的棉袄,弯腰微侧了身子,一步步艰难前行。
  吴登云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去那间小书店了。
  前几次去,书店那低矮粗笨的门框上,都是“铁将军”把门。
  但他还想去。虽然他也知道,也许自己急需的东西那里压根儿就没有,可坐立不安的焦灼、忧心如焚的急躁,迫使他身不由己地往那里跑,一趟又一趟。
  他心存侥幸,渴盼有奇迹出现。
  因为,躺在病床上的姐妹,在呼唤生命的温暖阳光啊!
  前不久,医院住进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
  年轻的医生吴登云负责治疗。
  经过精心诊治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但因为严重的贫血,这位姐妹的身子却日见孱弱:苍白的脸颊上深陷着无神的眸子,软软的细腿难以支撑枯瘦的病身。饭也吃不进去,连咀嚼吞咽都显得很困难。
  吴登云几次试图让她下床活动活动,以增强肌体机能。然而,搀扶着她挪不了几步,人就虚汗淋漓,喘成了一团,软瘫成了稀泥样儿。
  该吃的药都吃了,该打的针也都打了,可始终不见好转。
  病人难受,吴登云更难受。
  病人家属着急,吴登云心里更是火烧火燎般焦灼。带来的医学书籍都翻遍了,找不到答案。
  兴许是上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吴登云想到了小城的书店。
  小城书店再一次将它的“朝圣者”拒之门外。土墙、门框上除了在寒风中“哗哗”撕扯乱舞的大字报、标语外,死一般的沉寂。
  书店无奈,吴登云亦无奈。
  他呆立片刻,失望地抬头看看混沌一片的天空。
  一只帕米尔高原骄傲的雄鹰,似乎无惧这奇寒萧杀的天气,伸展了矫健的翅膀,在高天寂空自由自在地盘旋飞翔。
  回到医院,吴登云已在心里做出了决定,采用输血治疗。惟此,也许可以改善病人的机体功能。
  然而,那时大山里仅有几间简陋土房的医院,连最起码的医疗设备都屈指可数,又何谈建有血库?血从哪来?
  吴登云心里有底,那位柯尔克孜姐妹的血型恰好和他相同。
  但他没想到的是,在内地医院再平常不过的“输血”,却在这里引起不少的轰动。
  也难怪,大山里幽居的父老乡亲们,当时对现代医学基本知识缺乏认识或知之甚少,听输血尚觉好奇新鲜,而对从一个人身上扎个粗管子抽出血来,再戳针输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就几乎是闻所未闻了。
  于是,当吴登云伸出手臂让抽血时,连护士也觉惊讶不解。
  于是,在整个抽血、输血过程中,在场的病人家属和柯尔克孜族老乡,都屏声息气,像第一次观看“活动皮影”(电影)那般痴痴盯视,眼里有惊奇、有惧色,也有感叹与敬意。
  就这样,在乡亲们的注视下,300毫升南国兄弟的热血,流进了高原姐妹的血管。
  融会在一起的,还有血肉相连的民族情谊。
  让吴登云欣喜异常的是,输血后自己所盼望的奇迹出现了:病人眼里渐有灵动之光,脸上渐有了红润之色;紧接着,没过多久,病人竟能自己下床,挪步走动了……
  这是吴登云第一次为病人献血。
  献血后的吴登云,觉得自己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心贴近了,感情交融了。
  乌恰的父老乡亲们,也从那点点滴滴、饱含深情的殷红鲜血,认识了这位来自遥远的南国水乡的汉族兄弟,对这位实实在在、真心真意为他们服务的人民医生,打心眼里充满了敬意和敬重。
  美丽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谓“红色的水”)河,泛着霞光般的波浪,日夜欢腾奔向前方。从那时起,吴登云为病人无偿献血,就一如奔流不息的克孜勒苏河,从未间断过……

知识出处

吴登云的故事(纪实故事)

《吴登云的故事(纪实故事)》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9

本书通过40几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为民爱民的好医生吴登云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艰苦创业,使医院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他清正廉洁,他被各族人民盛赞为“白衣圣人”,他本身就是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