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167
颗粒名称: 二、社会环境
分类号: F426;F127;F323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福海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据史料记载,自西汉至清同治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今福海地域曾先后生活过众多的民族或部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福海县依然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着福海县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
关键词: 哈萨克族 福海县 总人口 少数民族 各民族

内容

福海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据史料记载,自西汉至清同治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今福海地域曾先后生活过众多的民族或部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福海县依然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着福海县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
  旧中国县境因战乱频仍,人口稀少,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全县仅有5981人,多为哈萨克民族。1951年,全县总人口6071人,其中96.1%分布于广大农牧区,城镇仅有238人,占总人口的3.9%。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县境人口不断增加,且人口的各种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1955年,县属人口6946人,其中汉族90人,哈萨克族6736人,其他少数民族120人;1960年,县属人口总计10223人,其中汉族人口1480人,哈萨克族8562人,其他少数民族181人;1970年,县属人口总计22217人,其中汉族人口8745人,哈萨克族12224人,其他少数民族1248人;是年,福海县地域人口总计56571人,1960—1970年是县境人口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新增人口主要因素之一是驻县单位增多,新增兵团5个团场、一农场、公安农场、云母矿等驻县单位,二是从内地调入或自愿支援边疆人员增幅大,县属新增人口其原籍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份,其中四川、河南、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籍居多,各省籍人口中汉族居多。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地域、各民族人口聚居在一起,在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各种文化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福海特色的社会文化特征。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倾向日趋明显,职业构成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1990年,全县总人口55295人,其中哈萨克族21789人,占总人口的38.97%,汉族31371人,占总人口的56.11%,其他少数民族占4.92%;农牧区人口47164人,占总人口的85.3%,城镇8129人,占总人口的14.7%。2012年,全县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俄罗斯、塔塔尔、满等26个民族,总人口65650人,其中哈萨克族30037人,占总人口的45.7%,汉族31767人,占总人口的48.4%,其他民族3846人,占总人口的5.8%;农牧区人口42888人,占总人口的65.3%,城镇人口22762人,占总人口的34.7%,1990年至2012年的22年间,总人口的20%由农村转移到了城镇。1982年,全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76%,2012年减至16%。30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同比减少60%,客观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培育,农民对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还很强,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大批农村人口脱离了第一产业,转入商品流通行业和服务业。1982年全县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15.46%,1995年增至25.78%,2012年减至13.03%。县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的猛升骤降,客观反映了福海县工业发展经历的曲折历程。1982年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8.54%,2012年增至70.97%,这一变化客观体现了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
  县境人口各种结构的变化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也彰显着由各民族组成的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团结、和谐。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是党和政府政治思想工作的主旋律。1990年,福海县率先建成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之后,又先后荣获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自治区“双拥”模范县、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几十年来,福海县各民族在共同开创辉煌业绩推进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已经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知识出处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本书是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第一部志书,记述了几代平凡的福海信合人,通过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等,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微企业。志书涵盖福海县信合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有失误、有成绩、有经验、有教训。读之则饱览全县信合事业发展的坎坷履历及辉煌征程;展现信合人辛勤创业,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又可为后人探索信合事业的发展,研究金融价值规律,货币固定等价物流通中的利率杠杆作用,提供借鉴。此书作为一部金融业的资料性专著,则不愧为一部资政之书,定会起到“资治、存史、教化、育人”的功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