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093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832;F8;F426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三农”贷款是信用社主营业务。信用社成立初期,农业贷款主要是民生贷款,用于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人民公社化后,贷款投向转向社队集体生产费用。期间由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贷款无力归还,终成呆账。1980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空前解放,经济开始活跃,贷款业务量增加。随着民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贷款倾向于支持承包户、工商户的发展和经营。
关键词: 福海县 县联社 农户贷款 农业贷款 信用社

内容

“三农”贷款是信用社主营业务。信用社成立初期,农业贷款主要是民生贷款,用于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人民公社化后,贷款投向转向社队集体生产费用。期间由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贷款无力归还,终成呆账。1980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空前解放,经济开始活跃,贷款业务量增加。随着民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贷款倾向于支持承包户、工商户的发展和经营。1985年,全县信用社农业贷款88.3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71.6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1.13%。1992年,农业银行县支行和信用社就农业贷款业务作出范围划分,信用社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农村“三户”(重点户、专业户、承包户),是年,全辖农业贷款552.86万元,其中农户贷款418.64万元,占总额的75.72%。1992年,农村贷款实行“统贷统收”(农户贷款向乡政府申请,乡政府经管会与信用社统一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到期,由乡政府统一偿还)。这种方式为农牧民贷款提供了方便,但客观上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难度,实践证明弊多利少,至1996年,由“双统”方式形成不良贷款200余万元,“统贷统还”不再推行。1997年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信贷资金缺少了农业银行的支持,由人民银行支持满足信用社农贷资金需求。1999年,县各乡农业银行营业所撤出,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天地更为广阔。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年,县联社发放农业贷款1002.95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经济活跃,县境农村各种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信用社尽力支持其发展。2003年,县联社全辖农业贷款5296.78万元,其中农户贷款5075.9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5.83%。2006年,信用社农业贷款突破亿元,其中农户贷款占比99.35%。2012年,信用社农业贷款77421.83万元,其中农户贷款64600.29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3.44%。这些具体数字生动地展示了福海县农村信用社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极大热诚。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福海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推出的信贷支农新产品,此业务2001年试办,当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4.02万元,全部如期清偿,此后大力推广。至2012年,县联社共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27.70万元,此项业务在12年的推行中,累计形成的逾期贷款余额占总额的1.8%,形成的呆滞贷款占总额的0.25%,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方便了农户用钱,优化了信用环境,促进了农村发展,实现了信用社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农户联保贷款,是年12月,县联合社制定《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保限期限额贷款管理办法》进行业务试点。2001年组成联保小组25个,发放联保贷款57.5万元,2002年全辖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推行后,所有“三农”贷款基本依此办理。实施过程中,县联合社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采取对策,强化管理。至2012年,累计发放联保贷款50294万元。农户联保贷款推行12年来,有效防范和降低了信贷风险,但也难以避免地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逾期贷款和呆滞贷款。
  贷款管理一直是福海县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贷款发放强调计划性,管理侧重社会效益,虽然也一度提出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执行不力。1980年信用社归农业银行管理后,贷款恢复“三查”制度。1985年,信贷业务在强调健全“三查”制度的同时,实行贷款审批分级把关和信贷岗位责任制。1988年,县联合社贯彻执行“以存定贷、多存多贷、自求平衡、比例管理”的原则,于1990年初步建立信贷资产检测考核制度。1992年,县联社落实信贷责任制,规定:违反贷款制度造成资金损失者,审批人、经办人均承担经济责任。1993年,实行农村“三户”贷款“一口出”办法,避免多头交叉贷款发生。1995年,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谁放款,谁负责收回。至2000年,虽然福海县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但不良贷款年末余额却有增无减,不良贷款占比在逐年攀升。1994年不良贷款占比47.2%,2000年升至92.8%。原因何在?县联社认真剖析总结,找出了8条原因。针对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客观现实,进入21世纪以后,福海县农村信用社在业务运营中将不良贷款的清收摆在了头等位置。2001年以后,首先从强化制度执行力入手,是年实行效益工资制,特别是在贷款运营中,强调“三包”,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对收贷不力者实行停职收贷。2001年不良贷款占比由2000年的92.78%降至64.04%,至2007年降至3.52%,之后至2012年,县联社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自治区联社规定的2.5%之内。

知识出处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本书是福海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第一部志书,记述了几代平凡的福海信合人,通过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等,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微企业。志书涵盖福海县信合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有失误、有成绩、有经验、有教训。读之则饱览全县信合事业发展的坎坷履历及辉煌征程;展现信合人辛勤创业,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又可为后人探索信合事业的发展,研究金融价值规律,货币固定等价物流通中的利率杠杆作用,提供借鉴。此书作为一部金融业的资料性专著,则不愧为一部资政之书,定会起到“资治、存史、教化、育人”的功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