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昌吉回族自治州统计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081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F127;F326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俗称庭州),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纬43°06′~45°38′,东经85°34′~91°32′之间。东临哈密地区,西与石河子市、沙湾县相邻,南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东西长541千米,南北宽285千米,全州总面积9.39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5.75%。边境线长226.47千米。
关键词: 自治州 昌吉州 增加到 乌鲁木齐 生产建设兵团

内容

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俗称庭州),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纬43°06′~45°38′,东经85°34′~91°32′之间。东临哈密地区,西与石河子市、沙湾县相邻,南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东西长541千米,南北宽285千米,全州总面积9.39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5.75%。边境线长226.47千米。全州辖3市5县。州府驻地昌吉市东距乌鲁木齐市中心38千米,西距石河子市110千米,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千米。
  昌吉州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北疆各地及亚欧诸国的必经之地,自古为西域咽喉,北疆屏蔽,交通锁阴,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门牌要冲,黄金通衢”之誉。20世纪80年代后,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北疆铁路、312、216国道及吐乌大(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乌奎(乌鲁木齐-奎屯)高速公路穿行州境。在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昌吉州被确定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地区之一。
  昌吉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在新石器时期,木垒河一带已有原始人类狩猎。距今3000~4000年前,州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神爵二年(前60),西汉设西域都护,将姑师国(车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今吐鲁番,后为今奇台、吉木萨尔一带),自此,历代中央王朝均在此设官置守。两汉时期,山北各国属西域都护管辖,4世纪为柔然人占有。6世纪时突厥人兴起,取代了柔然人。公元640年,唐朝在这里设置庭州。庭州直辖地区大体与今日昌吉州相似。公元702年,置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以西广大地区。8世纪末开始,此处属于回鹘人。13世纪,这里为元帝国的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世纪,察合台兀鲁斯在境内设别失八里国。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军开始在今州境内筑堡戌守,屯田储粮。并自东向西建有辑怀城(今米泉古牧地)、阜康城(今阜康镇)、孚远城(今吉木萨尔县境内)、靖远城(今奇台镇)、宁边城(今昌吉市境内)、景化城(今呼图壁镇)、绥宁城(今玛纳斯镇)。“昌吉”一名见于文献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内各县均归迪道迪化府所辖。民国19年(1930),随着木垒河县建立,今州境内8县建置初步形成。
  据资料记载,公元前59年以后,天山北线一带逐步形成许多小国,昌吉是其中之一,称东且,王城设在总虚谷,居帐蓬,逐水草而牧,从事畜牧业生产。从汉至宋,牲畜已成为昌吉地区部落的主要财富。17世纪,清代在平定准葛尔叛乱之后,致力于新疆的开发垦田,进行兵屯、民屯,昌吉经此已逐渐成为昌盛的农业区。1882年始新疆成立至解放初,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经济均无很大变化,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昌吉州所辖各地市镇规模却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以军码关著称的奇台、通往伊犁的昌吉、玛纳斯均形成县镇雏形。1954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实施纲要》精神,昌吉成立了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4年7月8日,正式成立了昌吉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设在昌吉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域变迁经历了多次,1954年由乌鲁木齐专署分出成立,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乌鲁木齐、昌吉、米泉县回族比较集中,共有居民25.13万人。全州包括回、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11个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34%以上。
  1958年5月,撤销乌鲁木齐专区建制,将专区原辖的玛纳斯、呼图壁、阜康、吉木萨尔、奇台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划入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以上6个县并入后,自治州的面积由原来的33295平方公里扩大到125497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98306人增加到346509人。1959年又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管辖。至此,昌吉回族自治州共辖8县。
  1975年,撤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后,将自治州境内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并入昌吉回族自治州,设立州农垦局。同时,将自治州的玛纳斯县划归石河子地区。1977年,又将玛纳斯县回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198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后,州农垦局又恢复为农六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管辖。
  昌吉州目前下辖3市5县,即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八师的4个团场和1个直属团场以及中央、自治区驻昌吉的一些单位。至2005年,全州总人口为167.33万人(含兵团人口39.9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79.2万人,占总人口的47.33%;少数民族人口40.5万人,占总人口的24.7%。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36个民族。
  2005年,全州有耕地面积33.7万公顷,天然草场488.9万公顷,山地森林面积14.3万公顷,平原人工造林面积2万公顷。自治州境内有野生动物野驴、野马、雪豹、熊、马鹿等36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6种。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系昌吉特产的有40余种,富含油脂、开发潜力较大的有90余种,有珍稀药用植物红花、雪莲、阿魏、贝母、肉苁蓉等29种。境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资源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盐、铜、金、石灰石等50多种。有发源于天山山脉北坡、呈南北流向的大小河流57条,河流年径流量25.1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10亿立方米。
  自治州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型气候区,南部沿天山一带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种植以粮、棉、油、甜菜为主。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牧民定居、半定居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和牲畜总头数逐年增长,据统计,粮食由1949年的7.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4.1万吨;棉花由1952年的10吨增加到2005年的12.3万吨;油料由1949年的0.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5万吨;甜菜由1955年的0.0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9.1万吨;水果由1970年的0.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0.8万吨;肉产量由1978年的1.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3.4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由1949年的57.45万头增加到2005年的413.7万头。
  建州以来,自治州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工业生产有一定基础,主要行业有纺织、粮油加工、制糖、酿造、化工、机械、建材、皮革、钢铁、电力等。工业主导作用日趋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兴盛发达,商贸繁荣,金融汇通;交通快捷便利,四通八达;现代化通信网络覆盖全州,贯通城乡各地;市政建筑鳞次栉比,乡村建设五彩纷呈,全州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富足的景象。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当年价)达到25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1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5161元,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53元。全州公路通车里程5975公里。
  建州以来,自治州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全州各族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学校奔向“三个文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累累科技成果加速了经济腾飞,不断创新的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事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计划生育、卫生和体育事业使各族人民整体素质明显增强,特别是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鱼水情深,唇齿相依的军政、军民关系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全州社会稳定、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昌盛吉祥,百业兴旺的新昌吉,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晨星,在亚细亚腹心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建州以来,在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统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昌吉州的统计事业也和自治州经济、社会一样,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全州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默默奉献,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积极推进依法统计和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统计管理,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日益巩固;大力推进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统计工作秩序井然有序;狠抓统计基础建设,统计网络逐步健全,统计源头工作得到加强;以统计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不断创新统计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提供统计优质服务,使统计地位得到提高,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进一步增强;统计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突飞猛进;不间断地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更新知识培训,建成了一支具有统计专业知识、掌握现代计算技术的高素质统计队伍,为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昌吉回族自治州统计志

《昌吉回族自治州统计志》

出版者:昌吉回族自治州统计局

出版地:2009

本书内容包括统计机构沿革、经济统计报表、社会统计报表、综合平衡统计报表、其他专业统计报表、普查、统计咨询服务、统计法制建设、统计基础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