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生苦旅》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991
颗粒名称: 深圳,再见!
分类号: I267;G634;G647
页数: 5
页码: 271-275
摘要: 一个多月的深圳探亲假期满了,短暂而又难忘的深圳旅居生活结束了。请看一个在漠北谋生大半辈子的行将退休的湘南老者,在此次旅程最后几天的日记中所表露出的种种情怀吧——
关键词: 解放后 乌鲁木齐市 河西走廊 列车行 车厢内

内容

一个多月的深圳探亲假期满了,短暂而又难忘的深圳旅居生活结束了。请看一个在漠北谋生大半辈子的行将退休的湘南老者,在此次旅程最后几天的日记中所表露出的种种情怀吧——
  6月23日
  别了,深圳;
  别了,贝丽花园。
  再见,深圳;
  再见,洪湖公园。
  上午9时50分,离开水贝村的贝丽花园。行前10分钟,大雨倾盆。背上行囊出门时,云散雨止。经过阵雨洗涤的道路格外洁净。深圳的天,是真正为我“洗尘”了。
  入夜,列车驶入三湘大地,过耒阳,历衡阳,离母亲孤魂安息地——邵阳山冲不远了。从软卧车厢窗外望去,濛濛远山,一重又一重,最远处的那重山,该是母亲坟墓所在了。一个不孝的游子,悄然遥拜生我养我为我成长默默奉献全部心血的敬爱的母亲。母亲啊,您的满生从您身旁走过去了。他的心之神跪祭于你的灵前。
  6月25日
  列车北上,经郑州西行,过洛阳,出西安,驶上天(水)兰(州)线。车窗外,灰蒙蒙的山,灰蒙蒙的坡,迎面扑来。尽管天空晴朗,可车内时明时暗,列车从一处山洞钻出,不一会又钻进另一处山洞。做为一个当年参加过天兰铁路通车典礼的学生兵,我了解一点为修筑这段陇海铁路最艰险的线路,筑路工人们付出多少血和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列车气喘吁吁地冲出天兰线上最后一个山洞,进入号称中国地理中心点的兰州市。此刻,不禁回忆起解放后头两年,我们这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离乡背井,随军到兰州当了近两年的学生兵。那年10月1日,参加完在兰州火车站前举行的庆祝天兰铁路通车典礼后,便乘坐一辆大篷车,出兰州,沿河西走廊,向漠北新疆进发了。我们是刚从西北军区后勤学校毕业,分配到新疆工作的。当时,我们十几个从数百个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兵,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留在兰州或分配到内地工作,而是“响应祖国召唤,支援边疆建设”。我们天真地觉着即将成为“建设边疆的光荣战士”,好自豪啊。其实,当时社会正处于农村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的高潮期,组织上将我们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小知识分子调离本土,组成“支援大西北建设大队”,是为了减少本土革命阻力,也有为一穷二白的边疆地区输送人力资源的目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今日,冷静地回顾这段人生路,确实是组织上真正地挽救了我们这些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试想,我要是仍留在极左思潮风行的家乡工作,也会遭遇许多我熟知的亲友中我的同类的厄运,也不会有在新环境下锻炼身心、兴家创业的机缘。正因为分配到了边疆,才有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才有了个人理想事业得以开拓的新天地,才有了我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青年起步、壮年发展、老年安逸的新生活。
  6月26日
  列车行驶在河西走廊上。
  自从昨天下午软卧包厢内一位药材营销员在天水下车后,5号包厢在这大半天里实际上成了我一个人的包厢,虽然这期间有两批不速之客短途进驻。入夜前是两位稽毒警察,听说他俩在这趟列车上抓住了两个鸦片贩子。入夜后又进来两位气宇不凡的大汉。从谈吐和神态中认定其为铁路多种经营部门的“官”。他俩一进包厢,就有列车长、列车员和列车售货员一一过来侍候,一会送啤酒、一会送果盘、一会请吃夜宵。不过这二位算比较自觉,对好几样款待表示谢绝,并且很尊重我这个“老师傅”的“休息权”和厌烟习性,没有在车厢内大声说话,也没有在车厢内吸烟。其中一位掏出一包高级烟,礼节性地递给我一支,我示意“不吸烟”,他友好地看看我,随即朝同伴微笑地摇摇头,把烟收回囊中。
  午后,列车驶入柳园车站。停车休息期间,我登上这个位于新、甘两省区边界地带的大站的人行天桥,西望新疆境内的茫茫戈壁。啊!我又回到我的第二故乡新疆——一个培育、成熟我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的地方。我的人生旅途大半程在这个地方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走到如今的黄昏时光。虽然路程坎坷多多,曲折连连,却也走过来了。从一个少年体质羸弱的我,走出了一个老年健步如飞的我;从一个壮年被划入政治另册的我,走出了一个老年领跑党员队伍的我。在这即将退出公务圈的时刻,在独生女已离开新疆、创业深圳的时刻,在人生之旅的末段行程已启动、终端站点已在望的时刻,我是固守新疆这块灰色的热土,还是回归南国故里、休憩于深圳的绿茵社区呢?……
  6月27日
  晨,车过盐湖站,祖国西北第二大城市乌鲁木齐在望,可车窗外依然是灰楚楚的一片,难见绿茵养眼。过乌鲁木齐市郊乌拉泊站,已接近市区,但景色灰濛依旧。列车行经妖魔山下,算是市区,车窗外还是一派了无生气的灰。成排成片的土平房,房顶灰黑灰黑的油毛毡上,压着一个个灰色的砖。街路旁时断时连的林带,那绿的枝叶上也染满灰尘,远无南国那青翠欲滴的鲜活气息。这,就是进入新疆自治区首府的旅行者对新疆城市环境的实实在在的第一印象。要改变这千百年形成的自然环境,谈何容易!尽管解放后几十年来乌鲁木齐市的绿地年年大幅增长,可市区边缘、背街小巷,包括像火车站这种做为都市大门窗口的地带,也难在几年几十年从大环境整体上由灰变绿。如此种种的负面因素,哪能不影响一个退休老者是固守旧院,还是南下颐年的心潮流向呢?
  再见,深圳?
  再见,深圳!

知识出处

人生苦旅

《人生苦旅》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系刘亮中先生“诗文杂记集”。刘亮中先生,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曾行万里路,体察自然人文,世间百态,经济民生;他真实地记下数十本心灵的日记,以自省、自励,弥补记忆的疏漏,丰沛心泉的涌流,他视日记如生命的律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