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场人生的大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生苦旅》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815
颗粒名称: 那两场人生的大雨
页数: 3
页码: 4-6

内容

苏继赏
  本序文作者,是刘亮中人生旅程后段有缘结识的师友,现任新疆经济报社总编辑、社长,同时兼任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收到刘亮中从深圳带来的书稿,我被忙碌日常事务所占据和覆盖的记忆出现了一个空隙,这位昔日工作上的老搭档和生活上的老朋友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他经历的很多大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的人生轨迹相交之前,不少他的遭遇,我也是首次从书稿中看到。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阅历的变化,我对事对人都有了些不同于当时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让我越发为老刘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所感怀。人的性格也罢、品质也好,其实都是有渊源的,从刘亮中的书稿中,我找到了他为人处事的成长规律。
  我似乎觉得,他在人生低谷时遇到的两场雨对他后来的思想和情感的取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个人在长长的旅途中会淋很多的雨,有形的自然界的雨,和无形的心灵上的雨。老刘淋到的两场来自自然界的暴雨,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竟把我的心也淋湿了。
  最让我心酸的,是他被政治和权势逐出自己家的那一幕。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牛棚”接受劳动改造的他,被组织上要求回去搬家。东西搬完时,天晚了,赶不回郊区农场了,他想回到唯一的避护所——自己的家安居一晚的时候,却发现屋里有人。那位在政治运动中窜红的邻居,在他的屋里。在邻居身后,有一个刚刚被打穿的门洞,邻居已迫不及待地把两套房间凿通了。自己的家没有了,他只能在漆黑的夜里往农场赶,脚崴了,就瘸着走。风雨交加,路途坎坷泥泞。一个单薄的身影,被雨击打着,被夜吞没了……如此的忍辱负重,如此的孤单无助。
  这种政治化、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电影、小说中,我们可以把它当历史来客观而理性地审视,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人身上,就是难以承受之痛了。但他,没有过多的情感表现,只是默默地走着。不过多地追问理由,不穷尽是是非非,不钻时代的牛角尖,而是安然接受荒唐的当权者的安排,在忍耐和坚韧中,等待公正和常态的回归。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也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没有过多小我的东西,在时代的浪潮中,有时被推举着前进,有时被旋涡缠绕住,一己的力量无法挣脱。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他都没有太多的抱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去斤斤计较自己和家人的得失,而这一切,等着社会和历史去评说。
  他人生中还下了另一场雨。这场雨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刘亮中在莫索湾农场放牛。烧的柴——梭梭、红柳得自己到荒漠里去捡。一介书生只身拉车拾柴归来,风雨交加,车倒柴散,风雨肆虐中,一个人的渺小暴露无疑,在崩溃和无助的时刻,一束光,几声呼喊,两个人影跌跌撞撞地出现了。两位普通的当地夫妇,牵挂着他,和他一起,在风雨中,推车上路。在人情和人心的交织的雨幕中,这场雨暖得让人流泪。
  前面的那场雨是场寒雨,后面的这场雨是场暖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这么两场雨就够了。寒雨很冷,但给人磨练,让脆弱的心变得坚强,暖雨则给人抚慰,让冰冷的心重新变得柔软。生命之河中,我们的心灵需要有弹性的伸缩。冰冷无常的政治之雨会很快过去,而温情滋润的人情之雨会常驻人间。
  经历了这两场雨后的刘亮中,其实已经有了坚强的承受力,其后的人生过程,都处于这冷热两极的中间状态。确实,我在他后来的无数诗作和游记中,看到的都是风雨之后的平和和包容。
  在命运的起起浮浮中,他没有被磨去一颗纯厚之心,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他越发执著地去寻找人和人之间的心理温情。
  如果没有赶上这场文革,他会有一个按部就班的前程,但他不会有如此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我都有些羡慕了,这些在当时被称为“负累”和“折磨”,今天看来却是财富和经历的东西,正是这些,让他在失去了一些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很多,《洁白的奶浆》这篇精品佳作就是他在最基层深入生活的丰厚回报。这篇小说即便用今天挑剔的眼光看来,依然光彩奕奕,读来让我极为动容,能碰触人心底情感的作品总是要靠扎实的生活一点一点来换取的。他的经历是他的财富,我读到了,也就成了我的,希望更多的人读到,看看一个认真生活和工作着的人的深深浅浅轨迹,从中也能感悟些什么。
  看到老朋友晚年安宁而幸福,我深感欣慰。正是应了那句老话,风雨之后见彩虹。最美还是夕阳红。

知识出处

人生苦旅

《人生苦旅》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系刘亮中先生“诗文杂记集”。刘亮中先生,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曾行万里路,体察自然人文,世间百态,经济民生;他真实地记下数十本心灵的日记,以自省、自励,弥补记忆的疏漏,丰沛心泉的涌流,他视日记如生命的律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