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公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48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公路运输
分类号: F426;D92;D625
页数: 45
页码: 202-246
摘要: 公路运输包括汽车客、货运输,拖拉机运输和畜力运输,以及直接为运输服务的车辆维修和运输站、交通安全监理等。阿勒泰地域辽阔,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人员往来,物资交流,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对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 自治区 汽车队 公路运输

内容

公路运输包括汽车客、货运输,拖拉机运输和畜力运输,以及直接为运输服务的车辆维修和运输站、交通安全监理等。阿勒泰地域辽阔,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人员往来,物资交流,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对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阿勒泰地区公路运输十分落后,地区内骆驼、马、牛和爬犁以及木制大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机动车辆几乎为零。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省城迪化或塔城的汽车往来于阿勒泰,运送一些日用百货及军用物资。民国26年(1937),阿山行政公署曾向新疆省报告:“阿山区公私汽车颇多,一遇损坏,无人修理,且无零件,拟请政府许可,在阿成立一汽车修理所,并准向贸易公司订购多里(种)汽车零件,以备应用。”同时要求成立一汽车、拖拉机司机训练班。后因战乱不断,直到1949年,也未能成立汽车修理所和司机训练班。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成立了中苏有色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至1955年在布尔津曾驻有有色金属股份公司转运站车队,最多时汽车逾百辆。1956年,自治区交通厅在布尔津设立公路运输总站,这是交通部门在阿勒泰专区建立最早的含有汽车运输、汽车修理保养、公路养护、内河航运、站点服务等综合性运输服务机构。
  1961年,自治区交通厅将运输管理局驻布尔津第十四车队下放给阿勒泰专区30辆苏联进口的吉斯—150载货汽车组成下放车队,1962年9月阿勒泰专署正式命名为阿勒泰地区专区汽车队。
  1971年随着交通运输体制的改变,自治区外贸局驻布尔津县的外运第八车队和伊犁州运输公司第四车队整体下放给阿勒泰地区。地区专业运输公司拥有汽车150辆。
  1973年因自治区交通运输机构的变更,自治区外运八队和伊犁州运司四队又整体收回,恢复原有隶属体制。
  1974年地区购进40辆罗马尼亚布切奇4吨货车,在北屯镇组建地区第二汽车队,1975年正式投入营运。同时,将原来专区车队,改称地区第一汽车队。
  各县也先后组建了本县车队。1964年,富蕴县组建县车队;1965年,阿勒泰县、青河县组建县车队;1969年吉木乃县组建县车队;1970年,布尔津县、福海县组建县车队;1974年,哈巴河县组建县车队。
  至此全区地、县两级组建专业运输车队9个,共拥有各类汽车118辆。
  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与地方合并,原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汽车营的2个汽车队移交地方,更名为地区第三汽车队和第四汽车队。农十师汽车营共有载货汽车142辆。
  同年,地区决定成立阿勒泰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定为副县级单位,管辖地直4个汽车队,公司机关设在阿勒泰县红墩路。
  1978年,兵团体制恢复,地区将第三、四车队交还农十师。地区运输企业仍保留第一、二车队。1982年,地区决定撤销地区运输公司,将两个车队更名为地区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和地区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定为科级单位。
  1984年10月将地区外贸车队(原外运八队)整体划归地区,更名为地区第三汽车运输公司,其时外贸车队有货车37辆。
  1985年,全地区有各类货车2653辆,客车111辆,小客车458辆,专用车263辆。其中,交通运输企业车辆277辆,非交通运输企业175辆,机关自用车1219辆,其他1814辆。
  1993年1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自治区交通厅关于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意见的通知》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逐步弃货从客,货运市场逐渐被个体运输户占领,车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2005年底,全地区拥有汽车12071辆,46131.5吨位,其中:货车4739辆,40874吨位;客车7332辆,7753吨位。全地区拥有摩托车39117辆。车辆的增加,道路的通畅,真正使阿勒泰地区做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6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全面客观地记录了阿勒泰地区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志书中记述的公路交通建设成果,是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续发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