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359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426;F542;U416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独立团,在政委杨烈光率领下抵达承化。4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阿山专区建政工作正式起步。9月阿山专员公署成立工商科,主管工业、交通、商业,阿勒泰地区交通史上,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养路段 阿勒泰 布尔津 自治区

内容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独立团,在政委杨烈光率领下抵达承化。4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阿山专区建政工作正式起步。9月阿山专员公署成立工商科,主管工业、交通、商业,阿勒泰地区交通史上,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2年为解决可可托海矿石外运问题,苏联方面拟成立养路机构,派布尔津修理厂斯特罗夫为段长,雇工随车养路,解决车辆无法通行的重点地段。同年为打通承化与首府迪化之间的通道,由解放军部队重建奇承线因战乱而毁的二台乌伦古河桥,解决了阿勒泰地区东出口问题。1953年阿勒泰地区第一个养路机构——布尔津养路段成立,虽然只有24人,但它开创了地区交通史上公路建养的先河。当时布尔津段主要养护可可托海—布尔津—吉木乃口岸道路,以保证中苏有色公司生产的矿石夏季在布尔津装船外运,其他季节从陆路外运;另一方面也从苏联进口石油产品和一些地方日用品,保障地区居民生活。同年为增加道路建养力量,交通厅接收了部分民族军转业人员,组建了富吉(富蕴至吉木乃)工程队,对乌恰沟段公路进行改造。
  为管理北疆乌苏、奎屯以北地区的交通运输,1954年省交通厅在布尔津县建立布尔津汽车管理站和布尔津汽车监理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负责阿勒泰全境和塔城专区大部的交通监理、道路检查、交通事故处理、安全教育、驾驶员考试、核发驾驶执照、车辆年检年审、养路费征收等工作,使公路交通管理开始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开始在布尔津县、富蕴县(乌恰沟口)建立公路运输站,对来往车辆、司乘人员、旅客提供食宿与加油以及救助等后勤服务。1955~1956年又相继在阿勒泰县、二台、乌尔禾、富蕴沙尔布拉克、哈巴河、北屯、可可托海、黑山头建立了公路运输站。
  1956年根据交通部推行“总站制”要求,自治区交通厅在布尔津县建立布尔津公路运输总站。公路运输总站集客货运输管理、公路运输站管理、公路养护管理、车辆保修管理、额尔齐斯河航运管理等于一身,全面负责乌尔禾以北交通事宜。同年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布尔津保养厂和车队移交中方,更名为自治区运输局十四车队,亦归属布尔津公路运输总站管辖,时有汽车47辆。同年阿勒泰民航机场建成,10月12日完成首航。阿勒泰交通闭塞的状况开始全面改善。
  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后,全民大炼钢铁,地方工业遍地开花,运力严重不足。为支援地方工业发展,满足各地区短途运输的需要,同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由新疆自治区直属专业运输企业抽调部分汽车陆续下放给各地州交通部门管理。1961年自治区交通厅将驻布尔津第十四车队30辆吉斯—150型汽车下放给阿勒泰专区。1962年1月专区车队正式成立,这是地区第一个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专区车队成立后由专区直接调配,为专区调粮、运煤、拉运木料。由于任务紧、路况差、汽车老旧、驾驶员和车队领导经常风餐露宿,修理工更是加班加点抢修。为保证严寒的冬季阿勒泰能有煤烧,车队提出“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年三十领导带队奔跑在风雪运输线上。专区车队以蒋学先为代表的一批老驾驶员,为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毕生精力。
  为改善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条件,1965年自治区交通厅又批准成立了北屯养路段,但仍归乌苏总段管辖。
  1966年富蕴县额尔齐斯河桥由公路管理局桥梁工程大队建设竣工,这是阿勒泰地区河流上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67年,克兰河东庄子、北屯额尔齐斯河钢筋混凝土桥建成通车,1968年乌伦古河二台钢筋混凝土桥建成通车,1975年额尔齐斯河布尔津南桥建成通车,1978年布尔津河布尔津大桥建成通车,至此地区主要河流上的重要桥梁已基本建设完备,国道和省道的障碍大部被解决。
  1972年6月自治区革委会交通局正式批准成立阿勒泰养路总段,总段下辖布尔津养路段、北屯养路段和机车队。养路总段的成立标志着阿勒泰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养路总段的成立为各县(市)养路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974年哈巴河养路段、吉木乃养路工区成立;1976年富蕴养路段、青河养路段成立。阿勒泰地区养路总段及各县养路段(工区)成立后,地区公路管理从单纯的养护维修开始转向小规模建设与养护相结合,阿勒泰地区开始出现短距离,部分地段砂砾路建设。1975年地区阿福公路指挥部成立,阿勒泰至福海公路建设的启动,鼓舞着阿勒泰各族人民,沿线农牧团场职工、人民公社社员、养路职工每天平均有800余人奋战在筑路工地上。7月份为完成阿勒泰县城出山段建设,地县两级干部倾城出动,最多时一天有2500余人,用铁锨、十字镐、肩挑、手抬、拉拉车推,使公路一米一米地向前伸延,入冬前,阿(勒泰)—福(海)公路终于修出了山口。1976年阿勒泰县城至飞机场岔口铺设沥青路面11公里,这是阿勒泰历史上第一段沥青公路。
  1978年在赵子和书记等地区领导积极努力下,自治区交通局第二公路工程队近千人的筑路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到和什托洛盖至乌图布拉克65公里的筑路工地。继和什托洛盖至乌图布拉克砂砾路完成后,自治区第二公路工程队将公路延伸至北屯,又从北屯修至锡伯渡。1982~1983年由阿勒泰公路总段完成了和什托洛盖至乌图布拉克公路沥青路面的铺设,油路开始通向了阿勒泰。
  经济的发展推动公路运输事业的前行,从1965~1974年,各县分别成立了县汽车队。1975年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地区一次性购进40辆罗马尼亚布切奇载重货车,成立地区二车队。1984年地区又将外贸车队归口交通运输管理。阿勒泰地区汽车运力得到了加强,汽车运输走出地区融入自治区运输的大市场。
  到1985年全地区有公路353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277公里,除217国道237公里属三级沥青路外,其他公路等级标准低,还有60%是自然便道,冬季雪大封路交通阻塞,春夏翻浆洪水泥泞,全地区7个县就有5个县不能常年通车。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6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全面客观地记录了阿勒泰地区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志书中记述的公路交通建设成果,是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续发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