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九师中学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88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633;G623;G641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中学位于我国西北边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县城。此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素有“粮仓”之称,畜牧业发达;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少数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40%以上。该地东与著名油城克拉玛依市相邻近,北与哈萨克斯坦国以山为界,西与塔城市遥遥相望,距巴克图口岸仅70公里,南直通托里县城,乘汽车一天可达乌鲁木齐。额敏河从东北向西穿城而过,水源充足,绿树成阴,气候宜人。
关键词: 平方米 农九师 自治区 农七师 教职工

内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中学位于我国西北边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县城。此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素有“粮仓”之称,畜牧业发达;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少数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40%以上。该地东与著名油城克拉玛依市相邻近,北与哈萨克斯坦国以山为界,西与塔城市遥遥相望,距巴克图口岸仅70公里,南直通托里县城,乘汽车一天可达乌鲁木齐。额敏河从东北向西穿城而过,水源充足,绿树成阴,气候宜人。校园和农九师师部大院毗邻,处县城西区中心地带。该校近年来建设的风景小区已初具规模,春夏花香鸟语,秋末一片金黄,入冬玉树琼枝,一派北国风光。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广大教师辛勤耕耘,一代代莘莘学子茁壮成长。
  农九师中学的前身是“农七师塔额总场子女校”,其后,因隶属关系变动,学校又多次改名。1958年10月,为开发塔额地区,兵团农七师在塔额盆地建塔额总场。大批农垦职工从农七师奎屯、下野地、车排子等地开赴塔额草原垦荒建场,职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多方筹措,“塔额总场子女校”于1959年9月正式成立。1960年2月总场扩编为农七师第三管理处,学校更名为“农七师三管处子女校”,1966年又更名为“农七师三管处初级中学”。
  1969年4月,兵团决定,将工二师师部及所属十二团、十三团、三工区和农七师三管处合并组建农九师,师部驻额敏县城。8月,工二师中学迁至额敏与农七师三管处初级中学合并,成立“农九师中学”。1975年5月,兵团体制撤销,农九师随之撤销,农九师中学划归塔城地区教育处领导,改名为“塔城地区第一中学”。1982年4月,恢复农九师建制,学校随之划归农九师领导,恢复原名“农九师中学”。
  1959年9月至1964年3月,学校为连级建制。1964年4月,学校升为营级建制,同月成立党支部,1973年6月建立党总支。1988年4月,学校升为县团级建制,成立党委,直属师党委领导,教育行政事务归师教委管理,组织干部、劳动人事、群众工作、治安保卫、计划生育等业务分别隶属农九师各部门对口管理。
  农九师中学从创建迄今已有整整40年的历史,建校时仅有70余名小学生,1961年办起初中班,1971年办起高中班和师范班,自1990年起全师实行集中办学,学校面向全师11个农牧团场和师直30多个企事业单位招生,教学规模迅速扩大,至1998年全校已发展成为拥有61个教学班,3200多名学生的高中、初中、小学合一的规模宏大的县团级农垦职工子女学校。1970年前,学校仅设教导处和会计室,1971年以来,逐步健全党政工作机构和群团组织。1998年学校设有党政办公室、中学教导处、中学德育处、小学教导处、教研室、总务处、勤工俭学办公室、保卫科和史志办公室9个职能处室,校党委下设校部、中学、小学、总务、离退休5个党支部和工会、团委、少先大队、学生会等群众团体。1959年建校之初,学校仅有3名教师,1969年有教职工72人,1979年有124人,1989年有224人,1998年有328人,其中,在职教职工260人,离退休教职工68人。1998年,学校有专职教师158人,其中,本科学历22人,大专学历98人,中专学历31人,其他学历7人。学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207人,其中高中级职称98人。
  建校40年来,学校环境面貌沧桑巨变。建校之初,校址设在塔额总场场部蒙古街,将蒙古族老乡废弃的牛棚破屋整修为校舍,用土坯砌成桌凳,铺麦草就地而卧,烧牛粪取暖上课。1963年9月,学校由蒙古街迁入现址,才有了比较正规的土木结构、泥土屋面的教室和宿舍2320平方米。70年代校舍逐渐改为土木结构、沥青屋面的平房,从1984年开始,校舍逐渐更新为砖混结构的楼房。1998年校园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两栋共8960平方米,学生实验楼1栋186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1栋21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3栋7400平方米,可供千人以上就餐的学生食堂一座1200平方米,有1个400个座位的阶梯大教室,新建浴池、水冲厕所各一座。校园内建有林圃花园,曲池亭榭、照壁等景点,楼前地坪和道路硬质化,有混凝土篮球场6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单双杠18副。有含200米环形跑道的小型运动场(足球场)和含400米环形跑道的大型标准化运动场(足球场)各1个。学校基本设施、绿化面积等方面已基本达到省级重点中学标准。
  建校40年来,教学设备从无到有,逐步充实和完善。1969年前学校没有实验室,只有1间存放实验仪器的平房。1973年建立学生实验室和仪器库房各1间,有实验员1人。1996年建成中学部实验楼一座,陆续完善理化生实验室5个、语音室2个、微机室2个、电教室1个、各科仪器库房和准备室8个,教学设备总价值171.7万元;小学部有实验室和仪器库房各一间,教学设备15.4万元;全校有实验员、电教老师13人。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有摄像机、录像机、放像机、接收机、编辑机、彩色监视器、彩色电视机、电影机、VCD、书写投影机、各种收录机等60余台。语音室2个,分别设置“鸣泉”语言教学系统和“海光”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价值26.6万元。多媒体微机室2个,安装台湾产“宏基”牌高档586计算机126台,总价值74.2万元。1966年全校只有1间20平方米的图书室,1998年有图书室2个,资料室1个,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各1个,图书、资料共4.1万册,总价值17.5万元。学校有四通打字机、四通一体印刷机、誉印机和各种广播、文娱、体育器材,校领导及各主要处室还配有微机办公系统。1990年,经兵团教委检查,获兵团一类学校实验室第一名。1998年由兵团教委再次验收合格,授予“兵团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单位”称号,随后又被自治区教委批准为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建校40年来,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逐步健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研工作、总务工作、勤工俭学五大行政管理系统,组织严密,指挥灵活,政令畅通。学校长远规划,学期学年计划,每周行事历,学期学年总结,各种工作专项总结一应俱全,工作具有高度计划性和超前意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先后制定120多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封闭式管理。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
  建校40年来,党建工作不断得到加强。1964年成立党支部,1973年成立党总支,1988年成立党委;党员人数从1964年的5人增加到1973年的28人,1988年的71人,1998年的117人。从党支部建立迄今,除“文化大革命”初期外,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三会一课”制度。1984年以来,校党组织进一步健全18项党内规章制度,加强党性党风教育,认真做好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工作,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队伍朝气蓬勃,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80年代以来,校党组织一方面切实加强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并千方百计办好教职工福利事业,解除教师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依靠知识分子,在工作中重用知识分子,在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在事业上留人,在待遇上留人,在感情上留人”。教师队伍思想稳定,工作积极,教学效果良好。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办学规模的大发展,师资力量紧缺且素质较低,学校从战略高度出发,发动广大党员多带课,领导业务全部带课,毅然决然派出教师外出进修;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近十几年来,共有81人脱产进修,学成回校,另有92人在职进修,自学成才,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培育了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勇挑重担、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建校40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发展、受挫、发展、再次受挫、回升、大发展等几个阶段。学校于1959年组建时,恰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教室、没有桌凳,师生口粮低,吃不饱,冬季缺少取暖物品,广大师生战风雪、斗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上课。1963年迁入新校址后,学校一方面抓好教学工作,一方面大搞建校劳动,平整校园、种菜、养猪、植树、打围墙,短短几年,把学校办成了一所正规化的初级中学。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遭到严重破坏,规章制度被废弃,校主要领导“靠边站”,校舍损坏严重,师生受到伤害,初中一度停课达两年之久,小学教育质量也严重下降。
  1969年农九师中学成立后,恢复了党团组织生活,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1971年又办起高中班、师范班,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党支部带领广大师生艰苦建校,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把学校办成比较正规的完全中学,为垦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74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大批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大批“师道尊严”,鼓吹“反潮流”,大搞“开门办学”,在师生中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教育质量再次大幅度下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支领导全校师生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教育的罪行,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纪律,教育、教学质量迅速得到回升。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入持久、稳定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师党委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后,学校全面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全方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逐年大幅度上升,高考成绩、升学率在塔城地区连续多年处领先地位。
  1989年,学校制定《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智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10年来,全校师生认真落实三个《决定》,校风、教风、学风年年上新水平,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3年以来,连续5年在普通高考中录取人数突破200名。1994年高考,全疆前百名中,该校占6名;1997年考取大中专268人,其中大学生248人;1998年考取大中专255人,其中大学生243人。1977~1998年以来考取大中专的学生共2141人,其中大学生1802人。
  自建校以来,虽然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和干扰,教育教学工作两次受挫,学校依然为国家和垦区培养和输送了6000多名各类人才。校友中许多人成为专家、教授、留学生、工程师、企业家、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著名医生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该校81届毕业生吴钢考入中山大学,1985年毕业后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1990年获物理化学博士,1992年又获生物化学硕士,现在美国费城从事药物研究。80届毕业生李金岭进入北京邮电大学担任班长,一年后入党,毕业后支援西藏工作5年,1995年留学日本考察学习,1996~1997年赴美检查验收卫星测控设备,现在中国东方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任职。如此出国深造和在国内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尚有十数人之多。
  近几年来,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积极引导教职工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目标转移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学校于1997年3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按大纲要求开齐劳动技术课、艺术选修课,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地师级以上学科竞赛中,中学生获奖345人次,小学生获奖132人次。教师获师以上辅导老师奖83人次,获兵团、自治区以上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奖和优质课奖励共有60余人次,有100多篇论著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在总务后勤、勤工俭学、体育文娱卫生、社会治安、普法教育、民族团结、军民共建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做出了优异成绩,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十分活跃,屡获殊荣,迎来了学校的鼎盛时期。
  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学校受地师级以上奖励134次(国家级3次,兵团自治区级25次,地师级106次),各部门、团体受地师级以上奖励52次(兵团、自治区级12次,地师级40次),合计186次;教职工受兵团、自治区、全国性奖励67人次,受地师级奖励270人次,合计337人次。学校两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教育先进集体”,校工会被中华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该校由于党风正,校风好,办学正规,纪律严明,学习空气浓,教学质量高,环境卫生好,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每年都有几百名外地学生慕名前来求学。
  四十年寒暑,弹指一挥间;写就青史一部,录创业艰辛,记奋斗历程,歌昨日业绩,谱未来辉煌。目前,全校教职工思想稳定,团结进取,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努力向上,生动活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项工作生机勃勃,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正朝着争创兵团、自治区一流学校的目标阔步前进。

知识出处

农九师中学志

《农九师中学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9

本志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记载了农九师中学的历史和现状,内容包括学校行政、中共农九师中学组织、工会和重大政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