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兴修水利,尝试改善农田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4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兴修水利,尝试改善农田质量
分类号: F323;F426;TV512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在“大跃进”时期,持续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引发了全国许多地区因饥荒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兵团果断地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强大力量向荒漠进军,大兴水利,因而农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农二师在全师开展了“双百万亩”(即开荒100万亩,播种100万亩)运动。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 有机肥 博斯腾湖 排水量

内容

在“大跃进”时期,持续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引发了全国许多地区因饥荒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兵团果断地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强大力量向荒漠进军,大兴水利,因而农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农二师在全师开展了“双百万亩”(即开荒100万亩,播种100万亩)运动。
  在生活物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加快农场现代化建设进程,农场结束规划设计工作,与地方群众进行了土地调整兑换后,开始大规模连片开荒。1959年6月,根据师党委的要求,湖光农场更名为国营解放第三场(简称解放三场)。按照农场的划界规划,场党委部署了开荒与灌、排水利工程及改土配套设施同步建设的任务,把原建新一号渠、二号渠与建新总干渠的分水处沿场界边沿改造为一支干渠、二支干渠分别向南、向东延伸,为开垦新荒地、耕种作准备。
  农场开始修建以场口分水闸为起点的两条南北走向的支干渠,一支干工程先破土动工。这条向南4.5千米再折向东直通博斯腾湖芦苇荡的干渠全长9.8千米,配套的还有8条支渠。初建农场没有足够的机械化设施,全凭手担肩挑,挖渠职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5月,农场组织力量开始全长10.9千米的二支干渠及与之相配套的12条斗渠的修建工作。1961年10月,直达博斯腾湖芦苇滩的一支干渠竣工,年引水量958万立方;1962年4月,二支干渠建成,两条干渠及附属斗渠总计挖运土方近115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2310公顷。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全国经济困难的局面日益严重时,湖光农场完成了主要干渠、支渠、斗渠的建设任务,又修建了全长156.58千米的农渠288条,做到了条田开垦到哪里渠系就修建到哪里。
  由于农场地形南北略高,中部低洼,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地的浇盐治碱,农场进行了总干排、支排、斗排、农排的修建工作。1960年3月,在一、二支干渠正紧张施工的关键时期,全长11.9千米的总干排工程正式开工,总干排设在团场的中部,由西向东横贯一连、六连、七连到三连独八斗,总干排尾部修建了集水池1个,修建排水量为600公升/秒排水泵水池1座,年排水工作时间为4月中旬~12月上旬,总排水量为800万~850万立方,排水量为灌量的三分之一。
  与总干排同期配套建设的还有8条支排、22条斗排和391条农排,挖运土方工程量很大,所有土方都是职工们用树条子编成的土筐挑,用抬把抬出来的。为了提高工程进度,建设者们起早贪黑、日夜苦战,为了多运土方,职工们在运土的路上都是一溜小跑,工地上经常出现你追我赶的劳动热潮。腊月寒天,许多职工虽然只穿单衣也干得热汗直淌。在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广大职工完成了灌、排渠系的网络建设。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为农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给军垦后代留下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湖光精神。
  农场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供应很少,培肥地力主要靠投入有机肥,因此,自建场以来,就特别重视有机肥的施用。除要求基层单位安排专职积肥人员外,号召全场职工业余积肥。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播种绿肥,面积在200~333公顷。1965年,农场初步建成苏联模式的国营农场,但由于推行的是大条田、宽林带,加上没有很好根治盐碱,致使每年碱害面积在25%以上,单产水平低。因为土地极不平整,种植的部分面积的苜蓿,成苗面积很小。

知识出处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五团几代军垦人艰苦创业建设团场的精神面貌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记叙了二十五团人怎样将一个湖畔荒原建设成为绿树成荫、楼房林立、瓜果飘香、粮油丰产、牲畜兴旺的“花园式农场”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