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博尔塔拉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十三师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281
颗粒名称: 一、开发博尔塔拉垦区
分类号: F426;F323;TU7
页数: 7
页码: 97-103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末,农五师遵照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指示,开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大军西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建立亦劳亦武、屯垦戍边的边境农场带。
关键词: 博尔塔拉 自治州 农五师 哈密垦区 人员组成

内容

20世纪50年代末,农五师遵照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指示,开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大军西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建立亦劳亦武、屯垦戍边的边境农场带。
  博尔塔拉地理位置特殊,素为军事要冲。自唐朝至明清时期,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驻兵屯垦。解放之初,由于中苏关系友好,博尔塔拉地区除有几个维护治安的民警外,别无任何军事力量。另外,农五师所在的哈密垦区水源奇缺,土地盐碱重,大规模开发受到限制,十多年仅开垦出不足6700公顷的耕地。为了扩大垦区规模,师党委曾三次组织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人迹罕至的罗布泊腹地探寻水源和土地,但终因其它原因未能如愿。鉴于此,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站在维护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决定农五师进驻博尔塔拉,开发新的垦区。
  1959年12月下旬,农五师师长翟振华率领机关一行15人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与州领导洽谈垦区开发事宜。州党委书记谢玉田及州各级领导表示积极支持建立新垦区,以加强边防建设,维护博尔塔拉的安定团结,共同发展经济。随后,兵团和地方领导初步确定了在博乐、温泉两县建立6个开发点,拨出部分土地和草场归属农五师开发建设。
  1960年1月10日,农五师组成了以孟兆宪为首的驻博指挥部。指挥部成立后,确定了六个农场和一个工程支队的定点位置、范围和人员。具体是:红星十一场,定置在博乐城北吉里尕西,人员从红星二场调动;红星十二场,定置在温泉县城郊,由红星一场、四场人员组成;红星十三场,定置在博乐县东部白庙地区,由云母矿厂、硝厂调来人员组成;红星十四场,定置在温泉县安格里格,由红星三场抽调人员组成;红星十五场,定置在艾比湖畔的白西布拉克,由青年园艺场人员迁入;红星十六场,定置在博乐城东青塔拉,由军马场等人员组成;建筑工程队,定置在博乐城南,人员由工程大队迁入一部分。
  驻博指挥部与自治州党委、人委进一步磋商了土地、水源等问题,双方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1960年2月23日,经兵团党委批准,农五师正式组成了管理机构——博乐农场管理处(简称“博管处”)。博管处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垦区的领导力量,为垦荒建设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月24日,自治州党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垦区开发,以保证农五师所属部队顺利投入生产。
  博尔塔拉垦区开发初期,土地主要包括:艾比湖畔的别西布拉克1330余公顷;友谊农场以西的青塔拉660公顷~1000公顷;新生公社喇嘛庙芨芨滩660余公顷;温泉县城周围1980余公顷和燎原公社吉里尕西干渠以北的1000余公顷;加上农五师暂定线内的一个点,共约8660公顷~10000公顷。
  博尔塔拉垦区的开发同哈密垦区开发一样艰苦卓绝,多数农场建在盐碱滩、高寒地、大风口上,自然环境恶劣。以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为己任的农五师军垦战士,发扬了战争年代和开发哈密垦区的那种不惧万难、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再次在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上安营扎寨。他们搭起帐篷,筑起地窝子,破冰踏雪,奋起了二次创业。为了加快开发进度,农五师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把主要力量和97%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建设上。广大干部战士人人上阵,挥舞铁锹、镢头垦荒治碱,机械、牛马日夜耕作不息。经过8个月的苦战,当年开垦荒地1600公顷,收获粮食162万千克,油料2.4万千克,蔬菜136.5万千克。
  1961年,农五师贯彻兵团“农业第一、粮食第一”的发展方针,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原则。博管处党委在农业生产上提出了“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盈利”的口号。投资335万元,兴修水利,治理盐碱,修路造林,开荒造田。当年新开荒地2645公顷,播种面积达到1.27万公顷,生产粮食507万千克,棉花5.5万千克,油料4.4万千克,瓜果蔬菜1093万千克。不仅实现了口粮、种子、饲料自给,而且还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2.6万千克,实现农业总产值1099万元。1962年,贯彻兵团“以水定地,因地种植,精耕细作”的方针,从建立稳产、高产田的长远目标着眼,进行了平整土地、拉沙改土、渠道防渗、条田改造、营造防风林等工程建设,开展大面积丰产攻关等活动,而且组建了机械化连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加紧开荒造田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在同步进行。1960~1962年,修建了博尔塔拉河水系以及独立水系的引水渠和渠首工程,建成了“八一”水库,修建了190多千米的农田干渠和近1000千米的支渠、斗渠。
  1963年1月,自治州党委、人委会同农五师成立了边防农场规划委员会。3月,农五师师部由哈密大营房迁往博乐,工作的重心继续向新垦区转移。师部西迁后,哈密垦区成立了农五师哈密管理处(以下简称“哈管处”),处党委由15人组成,其中李凤鸣、张玉生、李耀亭、王进兴、马志恭任党委常委,农五师副师长李凤鸣任哈管处党委书记、处长,张玉生、李耀亭、王进兴任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当年,边防农场规划委员会遵照自治区党委的指示精神,用9个月的时间对自治州所属的农田、草场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博乐、温泉两县边境农场用地的具体规划方案,于11月16日下发文件,确定划给农五师8.33万公顷土地、230处牧区草场,为农五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牧业资源。
  农五师师部迁至博乐后,接着又掀起了第二轮大开发的热潮。1963~1965年,三年开荒1.1万公顷,并接收了地方友谊农场、兵团商业处红旗二农场、工一师沙山子农场、工二师精河农场、农七师高泉农场托托分场。这些农场的并入,共增加耕地6800公顷。随着土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以引水和排灌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进度也在不断加快。新修了一批干渠,改造和扩建了一批土渠,农田用水问题基本解决。地处下潮地的农场,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排水渠道,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压碱、冼碱渠系网络。截至1966年,博尔塔拉垦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80万元,其中用于开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投资933万元。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博尔塔拉垦区还因地制宜创办了一批工交建商企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博尔塔拉垦区的开发,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五师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使之迈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时期。到1966年,全师已拥有19个农(牧)场和10个直属工矿企业,耕地面积达到3.37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3937万千克,牲畜年末存栏数19.61万头(只),园林面积296.3公顷,与195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倍、9.6倍、2.2倍和9.2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001.46万元,总人口发展到6.6万人。博尔塔拉垦区的开发,既为农五师的经济大发展带来了机遇,又为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增加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农五师沿博尔塔拉372千米的边境线建起了一个个边境农场,筑起了一条永久的戍边固防的钢铁屏障,实现了兵团党委提出的农五师西迁博乐地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战略构想。

知识出处

农十三师简史

《农十三师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全书分铁马金戈的光辉历程、挥师挺进新疆,驻守哈密、“文化大革命”中的哈密垦区、富民兴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共9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