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交、建、商、副业的创办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1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工、交、建、商、副业的创办与发展
分类号: F426;F326;R197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农场的副业生产始于野麻农场时期,在农场组建初,场党委为拓宽经济渠道,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劳力收割野麻,加工成麻绳出售,这也是十六团历史上最早的工副业生产活动。农场搬迁到新场后,副业队又利用当地充足的甘草资源,开始人工熬制甘草膏。由于技术等原因,没有形成规模,但加工生产甘草膏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1962年后,上游一场逐步扩大甘草膏生产规模,为拓宽销售渠道,上游一场积极与阿克苏地区内的甘草膏厂联系,相互联合,共同对外销售。
关键词: 土木结构房屋 加工生产 上游水库 阿克苏地区 农场经济

内容

农场的副业生产始于野麻农场时期,在农场组建初,场党委为拓宽经济渠道,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劳力收割野麻,加工成麻绳出售,这也是十六团历史上最早的工副业生产活动。农场搬迁到新场后,副业队又利用当地充足的甘草资源,开始人工熬制甘草膏。由于技术等原因,没有形成规模,但加工生产甘草膏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1962年后,上游一场逐步扩大甘草膏生产规模,为拓宽销售渠道,上游一场积极与阿克苏地区内的甘草膏厂联系,相互联合,共同对外销售。在这一时期,甘草膏成为上游一场经济创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为解决农场资金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长期以来农场因没有加工能力,生产粮食全部外调,而吃粮用油却需要外进的局面,1960年7月,野麻农场成立加工组。修建磨房2间,用柴油发动机带石磨磨面粉,当年磨制面粉128吨。由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能力较低,质量也不高。1963年,上游一场开始使用木桩撞击榨油,最初产量很低,不能满足本场职工食用,为改变这一状况,投入资金更换榨油设备,提高榨油技术,出油率也逐步提高。同时根据需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生活用油缺乏的局面得到改变。1964年,上游一场开始加工大米,购进一台铁辊碾米机,以一台单缸15马力柴油机为动力,日夜不停加工生产大米,基本满足了全场需要。同年,上游一场开始使用“钉齿”轧花机轧花,由于在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上都存在问题,产量也不理想,只能供给本场职工用棉。
  这些工副业项目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上游一场多种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
  为改变农场道路交通状况,上游一场开始逐年完善公路建设,先后修通了上游一场到卡尔墩农场、上游水库的公路,部分路面还铺上了碎石。场部到各个连队的简易公路也相继建成,形成连接场内场外的交通网。运输业随之有了较快发展,1963年,上游一场引进了几辆轮式拖拉机,除进行农场播种、中耕等工作外,还往返阿克苏等地为农场拉运肥料、种子等物资。1966年后,载货汽车逐渐成为上游一场的主要运输工具。
  为尽快改善职工居住条件,1960年4月野麻农场各单位抽调劳力组成基建组,手工打土块修建房屋。1962年,上游一场开始土窑烧砖,之后陆续建造了一批砖基础的土木结构房屋。在各单位大力修建住房的同时,场党委抽调职工40余人组成基建队,陆续建造了场库房、机关办公室、职工俱乐部等共2千余平方米。
  为尽力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1960年4月,野麻农场设立商业门市部,主要经营百货、副食、布匹、五金等商品,还设立了理发点、修理铺、缝纫组、照相馆,进行理发,装配修理自行车、为职工制作衣服等。当年商业完成利润6千余元。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商品货源也逐步增加,花色品种逐渐丰富起来。1962年底,商业利润超过2万元,商品零售总额达31万元,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商业的稳步发展。1963年,上游一场按照中央、兵团经济调整方针,对商业布局、经营方针进行调整。明确规定由场后勤处具体负责商业管理,理顺了商业管理程序,改变了以前多头管理的局面;调整商业网点,撤消部分销售量小的连队商店,减少管理开支;加强人员管理,对销售人员实行定柜台(网点)、定任务、定利润、超利润有奖的制度。针对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商业购、销、调、存等环节加强管理和资金核算。克服只重经营,不重管理,只当家不理财的现象。调整后,上游一场商业发展趋于合理化,效益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上游一场还大力发展其他服务业,服务项目有补鞋、修车、翻新衣服、焊盆补锅、修理用具等。仅修补服务这一项目,每年就可以为农场增加收入2万多元,既方便职工生活,减轻职工困难,又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1960年,野麻农场成立卫生队,条件极为简陋,手术室、病房、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宿舍全是地窝子,外科仅有1张简易手术床,内科有血压计2件、听诊器1件,检验室只有做三大常规检验的设备,夜晚手术只能借助马灯和手电筒的光亮进行。1962年底,上游一场卫生队修建了砖基土木结构房屋,下设化验室、门诊、药店、手术室等部门,能诊治内、外、妇、儿科等常见病。各个基层单位也设立了卫生室,配备1名专职卫生员。随着农场的发展,医务人员逐渐专业化,特别是医学专业毕业生分配到农场工作,进一步充实了技术力量,实现了有病就近医治,减少外出就医困难。
  1960年,上游一场还抽派一名职工负责农场的邮政工作,每周用毛驴车由胜利十三场(现八团)接送信件及邮包三趟。1964年,阿克苏地区邮电局在上游一场设立黑孜洞邮电代办所,在负责本场邮电工作的同时,还承办了上游水库管理处、卡尔墩农场及工程一支队三个单位的邮电业务。
  上游一场工、交、建、商、副等行业的发展,是农场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具体表现,改善了农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场经济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1966年3月,上游一场召开第四次群英大会,指出:在1965年农场除粮食减产外,其他项目特别是工副商业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基本达到了发展多种经营的目标。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十六团简史》几十万字的篇幅虽然难以包容十六团人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场面,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团几十年来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历史进程。《十六团简史》是十六团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历史的真点再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