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建野麻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1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建野麻农场
分类号: F326;F323;F426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要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交汇而成。在三河交汇之处,由于泥沙的不断沉积,形成一个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连绵起伏的沙丘、成片的胡杨和野麻构成了这片荒原的主体。
关键词: 干部职工 沙井子 生产队 农一师 开荒造田

内容

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要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交汇而成。在三河交汇之处,由于泥沙的不断沉积,形成一个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连绵起伏的沙丘、成片的胡杨和野麻构成了这片荒原的主体。
  1956年春,为开发塔里木河上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厅长陈实、农一师师长林海清等人沿塔里木河进行了踏勘。当他们来到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交汇之处,立即被这里丰富便利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所吸引。林海清喜悦地说:“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养牛养羊,特别是发展渔业,是不可多得的好条件……”提出在此建设一个新农场的设想。
  1958年5月,中共农一师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农一师党委提出:要在师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开发塔里木河南北两岸。会后,农一师决定按照以场扩场的方针,由胜利第一农场(沙井子灌区)负责,以叶尔羌河黑孜洞地区为中心新建立一个农场。因该地野麻极多,暂名野麻农场。并要求胜利第一农场提前组织劳力进入该地区兴建输水干渠,为新农场的组建创造条件。
  9月,胜利第一农场在黑孜洞地区建设的输水干渠(原阿克苏河经卡尔墩到野麻农场输水干渠,上游水库修建竣工后废弃)竣工。农一师党委即任命廉荣科代理野麻农场副场长(1959年5月2日,由农一师党委正式任命为副场长);同时由张明信、李炳灿、廉荣科组成中共野麻农场委员会,张明信任书记。在黑孜洞现上游水库附近的一条天然鸿沟边设立临时场部,并陆续从沙井子灌区农场抽调干部职工到野麻农场参加开发建设。
  1958年9月中旬,首批500余名干部职工从沙井子出发开赴野麻农场。他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带着简单的生产生活必须物品,除少数人乘坐畜力车外,大部分徒步进发。先期到达的干部职工露宿在胡杨树下,睡的是用芦苇、野麻铺就的简易床,喝的是苦碱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场党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将先期到达的职工分为4个组,驻地分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以解决吃水困难。职工到场后,第一项工作任务是挖地窝子——给自己挖一个简易的容身之所,也为使后来者免受露天住宿之苦。为解决吃饭问题,用简易工具加工面粉。最初,临时场部和各组的食堂都是露天搭建,遇上风沙天气,饭菜里像拌了沙子,难以下咽。最困难的是遇上雨天,根本没有办法生火做饭。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拓荒者们建设家园的决心。为迅速投入新农场的开发建设,9月19日,野麻农场党委在临时场部露天会场主持召开开荒造田誓师大会。党委书记张明信宣读农一师党委开发野麻农场的命令,副场长廉荣科(代)对即将展开的开荒造田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提出当年开荒333公顷(5000亩)的奋斗目标。职工代表向党委表示了“继承三五九旅传统,发扬南泥湾精神”、坚决完成各级党委交给的任务的决心。
  会后,全场干部职工分4个生产队赴定点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大会战。拓荒者们积极响应党委号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开荒工作中。为早日开发建成新农场,拓荒者们日夜奋战在工地,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还暗地里相互较劲比进度。每日工作达10~12个小时,在突击阶段劳动时间更长。干部职工们全靠坎土曼、铁锨和自制的扁担、筐子开荒造田,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硬凭人挖肩挑,完成了当年的开荒任务。12月,野麻农场为拓宽经济创收渠道,利用现有条件,组织劳力收割野麻,加工成麻绳出售,为农场换回生产生活物资。
  1959年3月,农一师再次从沙井子灌区农场抽调人员充实野麻农场,野麻农场扩建为7个生产队,活动区域扩展到夹河子一带。在野麻农场的组建过程中,沙井子灌区农场给予了无私的援助,除先期建成输水干渠外,共向野麻农场选送干部职工1403人,同时还配送了大量的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正是他们无私的支援,使野麻农场的干部职工到达农场即能立即投入到开荒建设工作之中。
  3月20~24日,野麻农场历史上第一次大会——群英会召开。副场长廉荣科对农场组建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充分肯定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在“一穷二白”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并指出:1959年,农场在继续开荒造田的同时,还要种植部分粮食,要发展畜牧业,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大会对在1958年开荒造田工作中表现出色的10名生产标兵、45名五好干部、93名先进生产(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群英会后,野麻农场为加快开荒进度,在全场开展“放卫星”大比武,规定日开荒在5亩以上为“小卫星”,10亩以上为“中卫星”,20亩以上为“大卫星”。场机关及各单位干部、业务人员还组成“卫星组”到开荒工地参加“放卫星”劳动。全场形成声势浩大的开荒造田跃进高潮。“放卫星”大比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职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到1959年底,野麻农场共开垦荒地1011公顷(15165亩),同时完成排灌渠系建设近20公里。但是,也形成过分追求开荒面积,开荒质量不高的后果,相当多的地块在种植农作物时放水困难;有的职工急于求成,为了“放卫星”,专找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块施工;部分地块打上小土埂即告完工,致使在种植农作物时还要重新进行平整工作。
  1959年,野麻农场在大规模开荒造田的同时,开始种植水稻。由于对新开荒地的土壤性质不熟悉,部分职工没有水稻种植经验,人们在摸索中进行生产。压碱水进地,土地高差大的问题立即暴露出来,各生产队立即组织职工进行水中平地工作。在塔里木,4月的气温还比较低,冰雪融水冰冷彻骨,但野麻农场的开发者们硬是咬牙坚持着,不少人冻伤了脚仍坚持劳动。新开荒地种水稻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垮口子跑水,由于土壤盐碱重,遇水便成稀糊状,决口很难堵上,水稻管理人员只能日夜不停地在地头巡查。
  6月,野麻农场召开水稻生产现场会上,农一师有关领导到现场指导工作。针对农场水稻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总结,指出当前应当抓好几方面的工作:搞好插秧工作,秧苗密的地方要疏散,稀的地方应补齐,做到疏密一致,苗距均匀;抓好水、肥管理,保证秧苗长势;在次年水稻播种之前,应当进一步做好土地平整和压碱洗盐工作,保证出苗率。现场会还指出,农业种植要走因地制宜的道路,要在水稻种植效果不好的地块试种小麦、玉米或其他农作物。会议对农场的生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59年7月,野麻农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农场的开荒造田工作基本目标已经达到,今后,农场发展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同时指出: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但只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不利于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改善。计划在当年末开始发展畜牧业,在1960年初开始发展园艺业。按照这一计划,10月,野麻农场开始从沙井子灌区引进牲畜,此项工作得到农一师党委和沙井子灌区农场的大力支持,在向野麻农场选送牲畜时,还将饲养员一同抽调到野麻农场。12月7日,野麻农场将生产三队改为专业畜牧队。到年底,全场牲畜存栏总头数达到2843头,其中猪61头、羊2290只、牛29头、牧马103匹,总价值91549.52元。
  野麻农场在迅速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开始园艺业的建设。12月13日,野麻农场成立园艺组,由场直接领导。园艺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果树引植、种植工作。在成立初期还种植蔬菜,满足场部的蔬菜供应,解决职工吃菜问题。园艺业和畜牧业的兴起,使野麻农场农业结构更趋完整。特别是畜牧业,一直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野麻农场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上游这片亘古荒原上建设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国营农场。并实现了边开荒、边生产的目标。1959年,全场播种面积(全部为粮食)达到686.6公顷(10299亩),粮食总产48万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12万元。新农场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但是,野麻农场的创建,由于受“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存在着建场摊子铺得太大的问题。在农场组建前,没有进行严格科学的勘测设计,没有按照基建程序办事,使农场灌排不配套,农田、渠、林、路不配套。生产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不断加重,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在农场成立后的生产工作方面,也存在着“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农场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特定规律,重基建投入而忽视职工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了开发不规范、粮食单产低、职工生活艰苦的局面,致使农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产一直上不去,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十六团简史》几十万字的篇幅虽然难以包容十六团人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场面,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团几十年来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历史进程。《十六团简史》是十六团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历史的真点再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