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130
颗粒名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十六团地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交汇之处,全团被阿克苏河天然划为两个片区,即北岸的新开岭片区和南岸的原一营片区。团部新开岭镇位于阿克苏河下游北岸,距阿克苏市109公里,距阿拉尔市40公里,全团总面积152平方公里。
  这里曾经是人迹罕至的亘古荒漠,遍地生长着野麻、胡杨、红柳和骆驼刺等野生植物,时有野鹿、野兔、野猪和黄羊出没。
  1958年6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决定从沙井子灌区农场抽调干部职工,在阿瓦提县黑孜洞地区组建野麻农场。接到命令后,经过动员和物资准备,当年9月,先头部队向塔里本进发。继而,职工和其他人员分两批到达目的地。
  1958年9月中旬,农一师下达命令,宣布野麻农场成立,场部设在现上游水库附近的一条天然鸿沟旁边。随后,干部职工立即投入紧张的开荒造田、修渠打埂子工作。古老沉寂的荒原沸腾了,白天人欢马叫,红旗招展;晚上篝火熊熊,欢声笑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生产条件下,野麻农场的拓荒者们表现出了特别能战斗的大无畏精神,风餐露宿,忘我劳动,当年开荒造田5000余亩。1959年,农场开始种植粮食,收获了水稻、油料、蔬菜和瓜果。1960年8月,野麻农场改称上游一场。经过两年艰苦创业,一个正规化国营农场初现雏形。
  1960年,农一师党委下达了修建上游水库的命令,上游一场已开垦的土地又正好处在水库的淹没区域内——这也意味着两年的辛劳将付诸“东流”。经历了短暂的思想阵痛,拓荒者们再一次拿起坎土曼和扁担,硬是用一年时间又在塔里木河畔开发出一个新农场。
  从1962年起,上游一场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场建设稳步发展。随后,大批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来场,农场建设队伍得到了壮大。
  世上没有平坦的路,正当农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严重地干扰了农场建设。1969年1月,现役干部到农场主持工作,初步扭转了动乱局面,逐步恢复了农场政治、社会、生产秩序。1969年7月,上游一场与上游水库管理处合并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六团。1975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农一师十六团改称为阿克苏地区农垦十六团。
  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六团开始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随后开展了拨乱反正工作,团场的各项事业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1982年6月,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十六团改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六团。1984年起,十六团党委解放思想,实行联产计酬、联产承包,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农场建设的新局面。
  1989年,十六团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推行团长、连长承包经营责任制,整顿经济秩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庭院经济。农场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十六团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农业广泛推行生活费用、生产费用自理;进行了果园、畜牧、农机、商店、运输、修理等行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农场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十五”以来,十六团深化改革,认真贯彻兵团“1+3”和“1+8”文件,落实“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具体措施,在政治上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扩大职工自主经营权,放宽农、林、牧业发展政策,压缩编制,减少非生产人员,减轻职工负担,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农场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开岭,这片原农一师师长林海清亲自命名并被寄予厚望的土地,从昔日的荒原变成了绿洲。
  现在的十六团,沃土万亩,灌渠通畅;条田林网疏密有致;交通道路平整便利;牛羊盈于野,肥猪充满圈;粮棉成山,瓜果溢香;职工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十六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十六团简史》几十万字的篇幅虽然难以包容十六团人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场面,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团几十年来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历史进程。《十六团简史》是十六团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历史的真点再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