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乌苏、独山子、三角庄:多种方案比较 师部选在奎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见证七师》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7072
颗粒名称: 沙湾、乌苏、独山子、三角庄:多种方案比较 师部选在奎屯
分类号: D262;F426;D630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1957年,农七师师部最终由炮台迁往奎屯,与当时的师政委史骥长远的战略眼光密不可分。
关键词: 独山子 矿务局 车排子 张仲瀚 农七师

内容

1957年,农七师师部最终由炮台迁往奎屯,与当时的师政委史骥长远的战略眼光密不可分。
  史骥,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政委、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农七师副政委、政委,兵团副政委、顾问等职。1997年4月病逝。史骥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叙述——
  “1954年前,二十二兵团北疆各垦区间的界线已经初步划定。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原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改为农业建设第七师,此时,农七师规划趋势已无法再往东发展,今后只能继续向西、向北延伸。而炮台处于奎屯垦区最东头与石河子垦区的交界处,偏于一隅,出入非常不便,搬迁势在必行。起初,由于对周围情况不甚了解,对究竟往哪儿搬,大家意见不一。根据对当时地图研究分析,我认为奎屯是一块很有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建议在奎屯为师部建点。”
  据史料记载,1955年9月中旬,政委史骥和师长刘振世利用到基层检查工作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考察组从炮台启程,头一站去了小拐,尔后转到车排子。9月21日,驱车南行,沿着尚未铺垫沥青的独克公路,专程前往独山子矿区,拜访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兼独山子矿区党委书记、经理秦锋和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副经理范子久。史骥向独山子矿务局主要负责人详细介绍农七师垦区的规划情况,说明拟将师部搬迁到奎屯,将奎屯建设成为军垦型轻工业城市的打算。秦锋、范子久对农七师在奎屯建城的计划表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当时独山子矿务局领导,正为偌大一个矿区的肉食供应没着落而犯愁。双方商定,独山子矿区将设在奎屯的小型园艺农牧场的人员调回,耕地、牲畜、房屋、生产资料等全部无偿移交给农七师,由农七师为独山子矿区供应牛奶、肉、蛋、蔬菜、瓜果等副食品。
  9月22日,史骥、刘振世在范子久陪同下,亲临奎屯地区实地考察。9月23日,农七师召开了军政委员会议。会上,史骥向与会同志介绍了一路考察的经过,并对各拟搬迁点进行比较,和大家商榷。
  迁往沙湾的方案,使师机关位置较炮台还要偏东,理所当然被否决。
  持搬迁独山子建议的同志,主要是想利用那里现成的电力——那时,独山子矿务局已建有自己的发电设施,用电尚有富余。矿务局领导曾答应史骥,如果农七师搬来,多余的电力可以供应师机关使用。
  针对这种想法,史骥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独山子土质情况较差,地势倾斜度大,不利耕作,这是问题的要害。至于暂时有电用,当然便利。但是,从长计议,今后独山子矿务局生产发展,电力不再富余了怎么办?何况,今后七师在奎屯站住了脚,可以自己建电站。
  至于迁往乌苏县城的方案,史骥认为:地方已经在那里建立了县级政权,如果七师再挤进去,势必给地方增添麻烦。此外,乌苏偏离紧靠下野地、车排子的独克公路,不利于师机关对这一地区的领导,同时也不利于将来垦区进一步向西北塔城、额敏一带开拓。
  农七师机关由炮台搬迁奎屯的方案,终于在师军政委员会上,赢得了多数同志的赞成。此后,又在师党委常委会上正式形成了决议,并上报兵团审定。
  为了加快审批速度,9月28日,史骥亲自带着常委决议,赶赴乌鲁木齐兵团司令部报批。史骥当时认为,这个决定会很快得到批准的,因为从1952年起,他曾明确向兵团提出,炮台不适合作师部驻地,在新驻地未确定前,可以不要兵团每年向师部的基建投资。留待师部驻地确定后,再予补拨。谁知,兵团领导听了汇报后,没有当场表态支持的。主管财务的部门领导则明确表示反对,理由是搬迁要花钱。当时兵团经费紧缺,一时难以筹措这笔资金。
  会上事情未见分晓,会后,史骥直接去找当时主持兵团工作的副政委张仲瀚。经过进一步商讨、研究,农七师师部由炮台搬迁到奎屯的决议,终于得到了兵团主要领导的首肯。然而,就在搬迁即将付诸实施时,又出现了波折——
  1956年春天,张仲瀚来农七师检查工作,当时史骥正在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的领导干部哲学班学习。在家的师副政委张兴汉陪同张仲瀚前往下属的团场视察。他们从炮台出发,经下野地,到车排子。当时,独克公路27公里处,通往下野地的路还没有开通。为抄近路,张仲瀚一行从下野地的十九团(现为石河子农八师一二二团)团部驻地出发,沿着荒原上依稀可辨的人迹车辙直往西插。结果到达了当时的乌苏县管辖下的三角庄(现隶属农七师一三〇团),并从那里转入独克公路,很快进入了农七师车排子地区的团场。
  张仲瀚见三角庄村落稀疏,炊烟袅袅,地势平坦,草木丰盛,一泓清流由南向北蜿蜒而下。它所处的位置,东接下野地,西连车排子,正好处于农七师所辖各团场的中心。返回兵团后,他当即向仍在乌鲁木齐学习的史骥提出:把农七师师部设在三角庄地区。
  史骥经过反复斟酌,仍坦陈自己的看法,认为奎屯地区交通、水源、土质状况得天独厚,从长远发展看,这里是农七师师部的最佳地点。最终,张仲瀚同意了农七师师部搬迁奎屯的方案。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农七师在奎屯建城计划极为重视,指示区党委群工部、民政厅和塔城地委及乌苏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农七师的师部搬迁和建城提供方便,协助农七师做好建城工作。
  从此,师部搬迁工作才按照最初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知识出处

见证七师

《见证七师》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所选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反映了七师干部战士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献身事业的英雄业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