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拐得名处:渐成干沟 许多变为建设用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见证七师》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7065
颗粒名称: 小拐得名处:渐成干沟 许多变为建设用地
分类号: D624;I267;G634
页数: 3
页码: 213-215
摘要: 在一三六团机关楼西侧,有一条长约800米、南北走向的步行街。陈春华、团史志办蒋平、行政办副主任周喜、政工办副主任刘敏陪我们走上这条步行街。我们来到了让小拐得名的地方——玛纳斯河在这里的拐弯处。
关键词: 副主任 步行街 玛纳斯河 不知道 告诉我

内容

在一三六团机关楼西侧,有一条长约800米、南北走向的步行街。陈春华、团史志办蒋平、行政办副主任周喜、政工办副主任刘敏陪我们走上这条步行街。我们来到了让小拐得名的地方——玛纳斯河在这里的拐弯处。
  北疆最大的内陆河——玛纳斯河,源于天山,流程250公里至小拐,纵贯一三六团后注入玛纳斯湖,跨境河段长22公里。玛纳斯河汇集融雪而成,河宽30—60米,洪流直下,到小拐因地势平缓,水中泥沙在这里沉积,致使河水迂回改道,四处积水。河水流量随季节而异,最大流量为七八月份,可达650立方米/秒。那时,玛纳斯河几乎每年都要淹死几个涉水者和游泳的人。
  蒋平告诉我们,1950年4月,正当七十四团官兵赶挖大渠干得热火朝天之际,由于道路翻浆,运输受阻,部队断粮了。虽有麦种可以救急,但没有石磨,只得煮囫囵麦粒充饥。麦种也是有限的,开始时每人每天可以分到4两,后来连4两也没了。三营驻在靠近玛纳期湖的大拐,这里是玛纳斯河的尾巴,道路更糟,断粮最早,长达40天,只得挖苇根度日。
  断粮中,驻扎在小拐的七十四团二营省下口粮去接济饿得最苦的三营。一天,他们自发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送粮队。粮袋不多,大家就用裤子装,扎好挂在脖子上,摸黑向大拐前进。路上遇到好几片水洼地,便涉水而行,直到天亮才走上干路。
  大家小憩时,有几个战士发现水洼很浅,鱼却很多,显然是洪水退后留下的。大家七手八脚,不大一会儿工夫,就逮到好几十条鱼,用树条子穿成一串一串的“鱼链”。当粮和鱼送到大拐时,三营的好多战士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三营营长噙着泪水说:“粮食,我们愧领了,这些鱼,可得带回去。你们大家肚子里有多少油水,我能不知道……”话犹未了,一个战士抢先插话道:“报告营长,你不知道,一路上好多浅水洼,鱼多得很,我们不会空着手回家的。”另一个战士笑逐颜开地说:“我们蹚水的时候,鱼直碰腿肚子,它们好像也知道我们肚里空,情愿作点儿牺牲!”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好些战士笑着,眼中却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一三六团行政办副主任周喜告诉我们,小拐在1987年和1999年还发生过两次洪水。洪水退后,戈壁滩上积存的浅水里就有很多鱼,有的红柳棵子里也挂着鱼,人们就拿袋子装鱼。在浅水洼里乱窜的鱼,人们就用棍子打。
  当年,玛纳斯河曾是那样汹涌澎湃、波浪浩荡,像一条巨龙,蜿蜒奔驰在准噶尔荒原上。那个设在炮台龚家龙口和小拐的船渡码头,还有那个不辞辛苦的摆渡老人,现在都已被人渐渐忘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的玛纳斯河已经得到彻底治理,小海子、夹河子、蘑菇湖、大泉沟……几个水库积蓄了玛河全部流水,溉灌农田,养殖水产。老河道变成一道道干沟并被填平,许多成为建设用地。
  这条拐着弯的干沟东岸是一片墓地,当年开发建设小拐的人,大多已在这里会合。躺在这里的人,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小拐。
  我们沉默着,祈愿逝者安息。

知识出处

见证七师

《见证七师》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所选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反映了七师干部战士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献身事业的英雄业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