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位置及所在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墓沟》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121
颗粒名称: 墓地位置及所在地理环境
分类号: P641;P618;X52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罗布淖尔地区,目前几乎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漠。但在公元4世纪以前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历史时期内,在烟波浩渺的罗布淖尔湖周围,在一条条内陆河河谷地带,却曾是植被广布、野兽出没的地区。很早即已存在人类的活动。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古墓沟 河谷地带 铁门关 孔雀河

内容

罗布淖尔地区,目前几乎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漠。但在公元4世纪以前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历史时期内,在烟波浩渺的罗布淖尔湖周围,在一条条内陆河河谷地带,却曾是植被广布、野兽出没的地区。很早即已存在人类的活动。
  举世闻名的罗布淖尔荒原,北为天山之前山地带的库鲁克塔格山,南为阿尔金山之前山阿斯腾塔格山和库姆塔格沙漠。向东,越过三陇沙低丘,接疏勒河谷地,与甘肃河西走廊相通。荒原中的罗布淖尔湖,为沉降湖。在遥远的地质时期,因地壳运动,地层下降,形成了这片地势特别低凹的地区。据最近测定资料,湖盆中心,海拔高程为768米,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势最为低下的洼地,自然也就成了塔里木盆地内各内陆河河水最后的汇集之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等,都曾汇流到罗布淖尔湖中。东来的疏勒河,地质时期也曾是罗布淖尔湖的补给源,只是后来断流,水积玉门关外,形成湖泊及沼泽。据20世纪60年代刊布的测量资料,罗布淖尔湖面积仍达3000多平方公里①。因为上游水量随各种因素影响而时有变化,所以实际湖水面积及湖泊形状,也总因为汇入水量的变化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适应生产建设的要求,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起了一座很大的蓄水库——大西海子,同时引孔雀河水入塔里木河,使罗布泊失掉了重要的补给源。上游的普遍截水,使罗布泊逐渐化成了今天所见到的滴水不存的盐渍湖滩。据测量资料,在20世纪40年代初,自塔里木河下游之铁干里克到罗布淖尔之间,尚存大小湖泊40多个,目前也都消失无存,说明了同样的环境变迁。
  目前的罗布淖尔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降水量十分稀少。据有关气象统计资料,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6.2毫克,差不多终年无雨。这十分有限的一点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8月间。尤其是7月,降水较多。偶然还会遇到雷暴雨。这种阵发性降雨量,有时相当大,形成一种破坏力量。例如,1967年7月,一次暴雨,雨量达到48.9毫米。这虽只是一个例子,但可说明这片地区降水特点。由于干燥,地表没有植被,阵降大雨后,很快会形成洪水流。这种洪水流,对疏松地层的冲刷作用是剧烈的。在我们发掘的古墓沟墓地西侧,就是洪水流冲刷形成的一条深两米多的沟壑。在地势比较低凹处,往往也可以观察到洪水下泻而形成的淤泥塘,积水干涸,淤泥龟裂,泥层可厚达十数厘米。很可以说明洪水、暴雨来势的凶猛。观察工地附近、库鲁克山南麓的雅丹地貌,也可以见出洪水冲刷的痕迹。这种水蚀作用,增强了风蚀的力量,是形成这片地区雅丹地貌的根源之一。
  因为罗布淖尔荒原是两列山地中间的陷落洼地,为地下水汇集区,即使山麓地带,地下水位也较高,一般深为1~2米,即可得地下水。有的地方还见泉水出露。考察队每次挖一眼二三米深的井,即可供数十人洗用。地下水位高,山麓地带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柽柳等植物。
  十分干燥的环境,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使夏季酷热,冬季寒冷。一天内,气候冷热变化相当剧烈,温度差可达20多度。受这种干旱沙漠气候的制约,这片地区内能存活生长的植物,只有适应干旱环境的柽柳、麻黄、罗布麻等。在山前地下水位较高处,也总可以见到芦苇。存有积水或泉水处,环境要好一些。我们发掘的古墓沟,距孔雀河故道只二三公里。已经干涸的河道内,个别低凹处,还有小水潭,芦苇丛生。旁近,胡杨、沙枣、红柳、罗布麻等生长相当茂盛。草丛中,也见到灰兔、黄羊出没。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每天从发掘工地返回住处,有两次因收工较晚,已夜色笼罩。这两次,路上都曾撞见黄羊。在炽烈的车灯照射下,它们伫立不动,一变白天疾奔如飞的形象。在我们发掘住地西去不远,山石中曾觅得一泉水出露处,更是草繁叶茂,环境清幽。泉水四周,黄羊足迹十分密集,是它们的固定饮水处。这些景象与周围十分荒凉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荒漠地区的这一特点,不仅对生物活动,也为人类交通来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罗布淖尔地区,春、夏两季,盛行东北风。据发掘当年,当地气象观测站提供的统计资料,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人在野外无法站立。全年刮风最多可达149天。大风起处,飞沙走石,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冬日,风很少。相对而言,人类活动较为适宜。在孔雀河下游工作期间,曾向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小气候情况。据告,1月最低为-24.6℃,2月下旬气温开始回升,其他各月情况,见下表:
  在我们发掘的墓地上,古人曾竖植立木,暴露于沙丘上的立木顶端,均因长期厉风吹蚀,光滑得就如曾经用细砂纸仔细打磨过一样。而留有尖部的木桩,桩尖则均自东北斜向西南,无一例外。这一景象,是东北风长期肆虐的生动记录。
  除春季多风、夏日酷热外,其他时间内,适宜于通行。冬日,室外也并不十分寒冷。我们在古墓沟发掘,时在11月底,温度虽在摄氏零度以下,但不低于-10℃,野外工作不算困难。
  古墓沟墓地,位于罗布淖尔湖及楼兰古城遗址西北,居孔雀河北岸。孔雀河,在库尔勒地区称得上是一条大河。它的上游是开都河,源于天山中部的萨阿尔明山,流经大、小尤尔都斯盆地,注入博斯腾湖。自博斯腾湖下泻的河段,称之为孔雀河。它穿越铁门关峡谷,经库尔勒、尉犁,沿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最后进入罗布淖尔。孔雀河全长550公里,除铁门关峡谷地段因坡降大、河道狭窄,水势相当急湍外,出铁门关峡谷后,基本都是流经地势平坦的荒漠地区,沿途又没有大的支流汇入,水势随流程而逐渐减弱。过去塔里木河水势盛大时,有与孔雀河合流、取道孔雀河进入罗布泊的情况。每遇这种情形,孔雀河流量会猛增。而在20世纪50年代,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在塔里木河上修建了水库,而且孔雀河水也被导入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水量日趋减少,至20世纪70年代初,终至逐渐断流。古墓沟墓地所在孔雀河河段滴水无存,杂树、野草丛生的景象,正是孔雀河下游断流后的生态情景。但也可以说明,只要水流稳定,这样地势坦平的河谷地区,是可以化成良田沃壤,展开农牧业生产的。西汉王朝以后,中原大地人们从居卢訾仓、楼兰西走,前往焉耆绿洲的坦途,就在这片河谷地带内。除古墓沟墓地外,自墓地西走约30公里,在河谷地带,我们也调查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三处,采集到打制石器数十件。墓地以西10公里左右,一处俗称“老开屏”的地方(因为这里河谷开阔、植被繁茂,其盛若孔雀之尾羽开屏),在河谷北岸的一处低山丘顶,我们也发现并发掘了一处孤立的汉墓①。沿孔雀河谷更西行,到兴地峡谷南口,有3世纪前后的古城废墟——营盘①。河谷北岸,沿河西行,还见到汉代烽燧10多座,东西方向,一线铺列,直至焉耆。这些遗址遗迹,不仅表明了一条古代交通路线走向,也清楚显示:孔雀河谷,古代居民在这里垦殖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

附注

 据陈正祥著《西北区域地理》:罗布淖尔湖,形若葫芦状,南北长,而东西狭,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0页。又据《新疆水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年,第32页。两者,大略相当。; 新疆考古研究所《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1期。; 李丈瑛《营盘及其相关遗址考——从营盘遗址非注滨城谈起》,《新疆文物》1998年2期。

知识出处

古墓沟

《古墓沟》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3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墓地位置及所在地理环境;墓地调查;墓地发掘;墓地资料综合分析、研究、问题。书后包含四个附录: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古墓沟出土毛织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