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巴州农村信用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66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巴州农村信用社
分类号: F832;F8;F83
页数: 2
页码: 1258-1259
摘要: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1953年,在焉耆县六十户乡建立3个信用互助组。年底在原有3个信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建焉耆县第一个信用合作社。1954年,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信用合作社建立。是年,焉耆专区所属县共有信用社12个、信用互助组1个,入社社员542人。到1955年,巴州和库尔勒专署发展农村信用社72个,其中巴州23个、库尔勒专署49个,入社社员30840人。翌年,巴州和库尔勒专署有信用合作社103个。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 信用社 库尔勒

内容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1953年,在焉耆县六十户乡建立3个信用互助组。年底在原有3个信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建焉耆县第一个信用合作社。1954年,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信用合作社建立。是年,焉耆专区所属县共有信用社12个、信用互助组1个,入社社员542人。到1955年,巴州和库尔勒专署发展农村信用社72个,其中巴州23个、库尔勒专署49个,入社社员30840人。翌年,巴州和库尔勒专署有信用合作社103个。1961年,全州有83个信用分部。10月,根据新疆人民银行的决定,将农村信用分部改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加强业务管理和民主监督。农村信用社通过恢复和整顿,到1962年发展到107个,有职工119人。
  1965年,全州有96个信用社。1966年,将农村信用社改为生产信用站。1967~1972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信用站的人权、财权和资金使用权集中由贫下中农管理,信用业务和干部管理受到干扰。1973年,再次整顿农村信用合作站,全州恢复71个信用合作社。1975年,巴州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公社设置的40个,在生产大队设置的31个。1976年,将原生产大队设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到人民公社信用社,合并后的信用社代办银行业务。1978年,将原来的71个合并为59个,其中且末县10个、若羌县3个、尉犁县4个、库尔勒县11个、轮台县8个、焉耆县6个、博湖县2个、和硕县4个、和静县11个;信用社共有职工169人。1979年,巴州农业银行恢复,农村信用社归农业银行领导,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是年,有农村信用社56个。1980年,人民公社银行营业所与信用社合署办公的有35个,其中库尔勒县11个、焉耆县6个、和静县7个、且末县4个。全州信用社有职工228人。
  1981年,新疆农业银行明确规定,信用社属集体金融组织,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办公地点设置在农村牧区。是年,全州有独立核算信用社55个,其中公社信用社48个、大队信用社分社7个。1982年2月10日,巴州农行要求各县支行整顿农村信用社,健全岗位责任制。是年,整顿13个农村信用社。1983年,全州共整顿25个农村信用社。1984年,农村信用社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在基层大队增设信用社网点。是年,有所社合署办公的信用社13个、独立经营的信用社15个、所社分开营业的信用社28个、基层信用分社17个、储蓄所2个。1985年,全州信用社有职工256人。1987年,各县市农村信用社恢复和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信用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1988年,有7个县市建立信用联社,信用联社既管理基层信用合作社,又经营金融业务。县联社的社员代表大会是县农村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成员。1990年,全州有7个县(市)联社、61个农村信用社、7个信用分社、75个信用网点,有职工294人。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