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4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果品加工
分类号: F721;F426;F326
页数: 1
页码: 1028-1028
摘要: 50年代至60代初,巴州的果品加工基本上是手工操作。1965年,自治区供销社拨给轮台县1100元,在阳霞、哈尔巴克、大道南、策大雅四个人民公社修建干果加工熏房四座,用硫磺熏制杏干。1972年,轮台县供销社建立起巴州第一个果脯加工厂,有工房和烘干室200平方米,当年加工果脯30吨,主要品种有杏脯、瓜脯、桃脯,产值10万元。1973年加工果脯12.2吨。1974年,加工果脯25吨。
关键词: 人民公社 供销社 轮台县 自治区 技术转让合同

内容

50年代至60代初,巴州的果品加工基本上是手工操作。1965年,自治区供销社拨给轮台县1100元,在阳霞、哈尔巴克、大道南、策大雅四个人民公社修建干果加工熏房四座,用硫磺熏制杏干。1972年,轮台县供销社建立起巴州第一个果脯加工厂,有工房和烘干室200平方米,当年加工果脯30吨,主要品种有杏脯、瓜脯、桃脯,产值10万元。1973年加工果脯12.2吨。1974年,加工果脯25吨。1984年,轮台县加工杏脯、瓜脯、桃脯、苹果脯、梨脯、酸梅脯、包仁杏脯等16.46吨。1985年,轮台县供销社在自治区供销社的帮助下,与苏州蜜饯厂签订杏话梅技术转让合同,总开支9000元。是年,加工果脯36吨。1990年,生产桃脯8吨、杏包仁5.69吨,两项产品销售6.69万元。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