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25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卷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293;F426;TU
页数: 57
页码: 807-863
摘要: 巴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穆天子西征时,曾登巴州阿尔金山南侧和昆仑山北部。西汉时期西出阳关第一站的楼兰古城,占地面积10.86万平方米,城内各种建筑群落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官署区的建筑气势宏伟,别具一格,其建设规模与建设水平可与同期内地的城镇相媲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城镇在茫茫沙海和战火的侵袭下消失了,一些城镇又重新兴起。但由于社会极不稳定,生产水平低,城乡建设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关键词: 城镇居民 平方米 城乡建设 立方米 库尔勒

内容

巴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穆天子西征时,曾登巴州阿尔金山南侧和昆仑山北部。西汉时期西出阳关第一站的楼兰古城,占地面积10.86万平方米,城内各种建筑群落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官署区的建筑气势宏伟,别具一格,其建设规模与建设水平可与同期内地的城镇相媲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城镇在茫茫沙海和战火的侵袭下消失了,一些城镇又重新兴起。但由于社会极不稳定,生产水平低,城乡建设步履艰难,发展缓慢。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喀喇沙尔直隶厅治所所在地的焉耆镇仅有手工作坊、商店十余家,街坊对应排列,初具城镇雏形。轮台、库尔勒均有较大的聚居群落。
  民国时期,焉耆、和静、和硕、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等八县城镇建设略有发展,修建县公署(县政府)、学校、俱乐部,并开始整修街道,但建设规模小,层次低,布局也不合理。和静镇最好的建筑满汗王府也仅有两层土木结构的殿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城乡建设以城镇居民的义务修路和植树为开端,缓慢起步,虽然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规模不大,但机关、学校、医院、商业和服务业的简易建筑设施,已开始施工并投入使用。50年代中期,农二师营建队伍在亘古荒原上垦荒,兴建起一批住宅,使境内增添了一批新的居民点。1963~1965年,结合农村“五好”建设(好道路、好渠道、好林带、好条田、好居民点),在规划的316个居民点中有21个居民点新建土木结构房屋900间,面积12.6万平方米,投入劳力167万个工天,完成土石方630万立方。同时结合农村新居民点建设,进行了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同期,蒙古族牧民拥有各种类型的蒙古包2425顶,建筑造型也由简易型向豪华型的方向发展。1960年,巴州党委、州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库尔勒已有二至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出现,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昔日的土质路面改为砂石路面。全州城镇打机井16眼,修建水塔15座,水塔水柜总容量766立方米,向城镇居民供水。若羌、轮台、和硕、尉犁相继建成小型发电厂和柴油发电机组,向城镇居民供电。1966年,铁门关水电站建成投产后,绝大部分城镇、村庄和农牧团场用上了铁门关电站的电。1968年,库尔勒城区铺沥青路面6公里,面积7.9万平方米,继而在和硕、焉耆、尉犁、轮台全面推开,全州沥青表处路面27.18公里,面积31.34万平方米;全州的住宅建筑总面积139.04万平方米,其中砖木砖混结构占55.3%,库尔勒已有二至三层的砖混住宅楼出现。但全州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住房紧张的矛盾突出,全州有无房户3011户,人口1.22万,占全州农牧区总户数的4%;因年久失修处于危房状态的有5923户,2.68万人,占总户数的7.86%。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4年南疆铁路通车和接踵而至的石油勘探队伍进军塔里木,给巴州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巴州的城乡建设出现新局面,地处石油开发前沿的库尔勒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大型宾馆、商场、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住宅楼鳞次栉比,供水、排水、供热、城镇道路、城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也迅速发展。
  1990年,全州各县市城镇共拥有公用建筑面积585.05万平方米,其中砖木砖混结构210.49万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35.9%。同期库尔勒市各类建筑总面积共完成464.75万平方米,占全州总建筑面积的79.43%。全州各县市城镇共有主干道65条、巷道53条,道路总长202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18.8公里,总面积290万平方米,次高级路面161.6万平方米。全州共拥有城镇桥梁57座,其中永久性桥梁55座、木质桥梁2座,桥梁总面积1.29万平方米。城镇铺设下水管道36公里,并建成一些污水处理厂、氧化塘、泵站等设施,污水日排放量1.1万立方米,服务面积17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防洪堤36.1公里。全州城镇新建自来水厂9个,打机井10眼,建清水池10座、水塔4座,铺设输水干管道3.3万米,日供水能力2.95万立方米。库尔勒市各单位自建的供水设施比校多。1990年,全州城镇有机井177眼、水塔160座,水塔水柜总容量7436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132升。全州的供热建设以单位自建为主,全州有477个单位安装锅炉671台,总容量1599.7吨,供热面积84万平方米。全州共有林园绿化职工226人,城镇绿化面积9546亩,建公园3个,面积657亩,苗圃面积930亩,林木覆盖率12~22%,其中库尔勒市达26%,人均占有绿地面积90平方米。
  1950~1990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508.35万平方米,其中私有住宅82.18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5.22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积相当于1949年的183.3倍。1990年末,乡村实有建房面积848.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27.8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1.7平方米;农二师各农牧团场住宅建筑面积169.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7.68平方米。在全州乡村的配套设施建设中,通电村庄1126个,占全州村庄总数的87%;乡村供水受益集镇21个、村庄124个、人口6.47万人;乡村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全州共有乡村公路2624.2公里,其中沥青和泥结砾石路面652.07公里,土路面1972.13公里;全州村镇规划完成31个,占村镇总数的56.36%。
  在巴州的城乡建设中锻炼成长一支建筑工程队伍,其中有四级以上的建安企业38家。在全部建筑企业中有兵团施工企业11家,职工1.49万人;地方企业8家,职工2260人;集体企业19家,从业人员8836人。全州共有设计单位9家,共有职工122人。全州的建筑工程项目除80年代中期有很少一部分由内地的包工队承担外,绝大部分由州属建筑企业承担。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