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01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F426;F326;F203
页数: 3
页码: 598-600
摘要: 巴州食品加工历史悠久,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焉耆即产葡萄酒,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焉耆多葡萄酒”。粮食加工主要靠水磨和“档档磨”,榨油采用“居尕孜”(维吾尔族用的一种木杠榨油工具)。据《喀喇沙尔事宜》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办事大臣观音保,改安旱碾磨七盘,冬春于官兵办磨口粮白面。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焉耆建造碾磨房一所,有房屋17间,引开都河水冲磨白面。
关键词: 农二师 白砂糖 饮料酒 食品企业 加工面

内容

巴州食品加工历史悠久,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焉耆即产葡萄酒,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焉耆多葡萄酒”。粮食加工主要靠水磨和“档档磨”,榨油采用“居尕孜”(维吾尔族用的一种木杠榨油工具)。据《喀喇沙尔事宜》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办事大臣观音保,改安旱碾磨七盘,冬春于官兵办磨口粮白面。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焉耆建造碾磨房一所,有房屋17间,引开都河水冲磨白面。民国3年(1914),库尔勒城关区有“居尕孜”油房3家,年榨食用油3万公斤;尉犁县有“居尕孜”榨油房7家,水磨房4家。民国9年(1920),和静县蒙古族上层人士向民间集资修建规模较大的山口草原水磨,又称老水磨。民国37年(1948),焉耆县和库尔勒县有做麻糖的私人小作坊10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焉耆专区,因面粉供不应求,驻焉部队煮麦粒和包谷粒充饥。1950~1952年,焉耆专区年产面粉900~1018吨。1953年,农二师二十二团场在和静县茶汗通沟修建两盘水磨,日产面粉5000公斤。1952年,焉耆专区生产面粉1060吨、碾米270吨、榨食用油75吨。1954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各县和农二师开始办小面粉厂,解决城乡群众吃面问题,当年共生产面粉9735.7吨,比1953年增长8.18倍;碾大米790吨,比1953年增长1.92倍;榨食用油176吨,比1953年增长1.34倍。1955~1958年,库尔勒面粉厂和焉耆面粉厂相继投产,加上各县和农二师新建的水磨,年生产面粉从1.39万吨增长到1.85万吨;植物食用油从年加工391吨增长到855吨。四年加工大米2205吨,生产饮料酒355.9吨。1959年,和静县“跃进水磨”建成投产。是年,全州生产面粉3.10万吨,榨制植物油834吨,碾大米1010.6吨,生产饮料酒242.8吨。
  1960年和1961年,巴州果酒罐头厂部分厂房建成试产。两年中,巴州生产酒253.8吨和283吨,加工面粉4.31万吨和3.10万吨。1962年,巴州果酒罐头厂开始生产汽水、冰棒、白酒,加工牛、马、羊肉罐头。同年,若羌县粮油加工厂建成投产,有固定资产19.6万元。当年全州加工面粉4.03万吨,生产饮料酒240.7吨。1963~1966年,全州共加工面粉14.79万吨,平均每年加工面粉36975吨;碾米4928吨,平均每年碾米1232吨;榨食用植物油2191.7吨,平均每年榨油547.9吨;生产饮料酒810.9吨,平均每年生产酒202.7吨;生产水果糖89吨。1967年,和静县小型面粉厂建成投产,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安装65型磨粉机4台。1967年和1968年,全州分别加工面粉4.89万吨和4.7万吨,碾大米3977.6吨和5466.6吨,榨食用植物油760.8吨和584.9吨,生产饮料酒202吨和105吨,生产水果糖49吨和44.2吨。1969年和1970年,加工面粉5.04万吨和5.41万吨,碾米7070.3吨和10231吨,榨食用植物油678.5吨和661吨,生产饮料酒157吨和176吨,生产水果糖68吨和41吨。1971~1973年,全州年加工面粉保持在5万吨左右,碾米从1.41万吨上升到2.06万吨,榨食用植物油从911吨上升到1298吨,生产饮料酒从396吨上升至618.9吨,生产水果糖从47吨上升到121吨。1975~1979年,尉犁县糖厂和焉耆县糖厂相继投产,巴州果酒罐头厂开始生产蕃茄酱罐头和水果罐头,五年全州共生产机制白砂糖2674吨、罐头957吨、饮料酒3940吨,加工面粉36.66万吨、大米10.24万吨、植物食用油8459.2吨。至1980年,巴州果酒罐头厂共向外贸出口提供蕃茄罐头和蕃茄酱罐头375.2吨,价值118.5万元。
  1980年,巴州共有81个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工业产值5335.91万元。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交纳产品销售税金76.4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50.47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1409.45万元。
  1981~1984年,食品企业推行内部经济管理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发展,四年食品工业产值达30264.4万元,平均每年7566.1万元;地方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463.3万元,平均每年115.83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390.31万元,平均每年97.57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545.34万元。四年生产白砂糖1.22万吨,平均每年3050吨;生产罐头5952.2吨,平均每年1488吨;生产饮料酒5287吨,平均每年1321.75吨;面粉加工每年保持在7.09万吨~6.49万吨之间,大米加工每年保持在3.53万吨~2.58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每年保持在7158吨~3267吨之间。在此期间,巴州果酒罐头厂生产的蕃茄酱因其质优出口供不应求,白酒“巴州大曲”被评为新疆地方优质酒,焉耆县糖厂已能稳定批量生产白砂糖。1985年,全州食品工业总产值5716.46万元;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和税金52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11.85万元。
  1986年,巴州果酒罐头厂增设罐头车间,年产罐头500吨。这一年,巴州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734.90万元,其中粮食加工企业51家,产值4174.38万元;糕点糖果制作企业16家,产值406.70万元;植物油加工企业3家,产值115.08万元;制糖企业1家,产值736.67万元;罐头食品企业6家,产值191.62万元。1987年,全州食品工业总产值7740.4万元;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744.5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167.9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562.5万元。1987年,农二师湖光糖厂建成试产,当年生产白砂糖8610吨,全年全州生产白砂糖1.47万吨。1988年,阿瓦提罐头厂和巴州果酒厂向外贸提供出口蕃茄酱罐头4345吨,价值1527.7万元;提供蕃茄罐头710吨,价值208.7万元。1988年,全州生产白砂糖2.39万吨,其中农二师湖光糖厂生产白砂糖1.84万吨;1988年,全州食品工业总产值10376.8万元,比上年增长34%。1989年,巴州粮油制品厂与广东省联营,建立方便面生产线,填补了南疆地区的空白。1989年,全州生产白砂糖3.02万吨,其中农二师2.24万吨;生产罐头10559吨,其中外贸收购蕃茄酱和蕃茄罐头5172吨。1989年,全州食品工业总产值12598万元;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2484.6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362.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019.8万元。
  1990年,焉耆新建糖厂投产,当年生产白砂糖1.29万吨。是年,全州生产白砂糖4.72万吨(其中农二师2.64万吨),生产罐头1.97万吨(其中蕃茄酱和整蕃茄罐头1.82万吨);独立核算食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1714.5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615.9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493.5万元。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