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织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0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纺织工业
分类号: F426;F203;T
页数: 2
页码: 594-595
摘要: 3000多年前,巴州境内的塔里木绿洲已有远古居民用手捻毛纺线,编织和擀毡,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只有手工弹棉花,纺车纺线,木机织布,年产大布仅3000匹(每匹4米)。
关键词: 产品销售利润 农二师 纺织企业 纺织厂 针织品

内容

3000多年前,巴州境内的塔里木绿洲已有远古居民用手捻毛纺线,编织和擀毡,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只有手工弹棉花,纺车纺线,木机织布,年产大布仅3000匹(每匹4米)。
  1962年,上海市为了支援巴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上海成德织布厂迁来库尔勒,扩建为农二师纺织厂,当时有职工110人,织布机62台,在没有染纱工房和印染机器的情况下,搭起临时工棚,用3口大锅煮染棉纱棉布,人工清洗煮染纺织品,当年生产花线呢色织布26万米。1963年,农八师抽调8名技术干部和28名技术工人,支援农二师纺织厂组建纺纱车间,11月纺纱车间开始试车,12月正式投产,当年农二师纺织厂生产棉布30.1万米。1964年2月,农二师纺织厂针织车间开始安装机器,4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双纱、鱼鳞眼、花线呢、派力司、人字呢、棉毛衫、春秋衫、手套等产品,当年生产棉纱1695.7件、棉布182.17万米、针织品8.7万件。1965年,生产棉纱2745.3件、棉布250.23万米、针织品33.23万件。1966年,生产针织品42.1万件、棉纱4053.6件、棉布337.2万米。1967年和1968年,生产针织品29.8万件和25.1万件、棉纱2987.7件和2629.3件、棉布289.7万米和247.4万米。1969~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年生产棉纱4041~4317件,生产棉布362.1万米~330.3万米、生产针织品42.5万件~85.8万件。1976~1980年,农二师棉纺织厂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规,产品质量、产值和利润逐年上升,5年生产棉纱4017.02吨、棉布1565.1万米、针织品435.03万件。
  1981年,新疆第二拖拉机配件厂转为和静毛纺织厂,是巴州唯一的毛纺织企业,年产呢绒55万米,毛毯10万条。巴州农业机械厂转为焉耆织布厂,塔什店化肥厂转为巴州针织厂。当年,全州有纺织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1166.9万元,生产棉纱970吨、棉布148.6万米,产品销售利润42.32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74.22万元。
  1982年,农二师面粉厂转为湖光毛巾厂。当年全州共有纺织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1721.58万元,生产棉纱1993吨、棉布329.8万米,产品销售利润82.1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147.23万元。
  1983~1985年,棉纺企业实行内部生产经营责任制,产品产量、产值和利税增长幅度加快,三年工业产值分别为1889.17万元、2270.42万元和8081.89万元;生产棉纱分别为2107吨、2727.3吨和3566.1吨,生产棉布分别为557.7万米、653.5万米和573.8万米;产品销售利润分别为136.38万元、290.56万元和335.99万元。
  1986年,库尔勒绵纺织厂形成15000锭纱的生产能力。当年,全州纺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617.86万元,其中棉纺织企业完成产值2919.88万元,毛纺织企业完成产值875.74万元,丝绢纺织企业完成产值2.4万元,针织品企业完成产值120.81万元。当年生产毛毯2.87万条、棉纱4256吨、棉布1119.48万米、呢绒31.29万米。
  1987~1989年,兴建尉犁县罗布麻厂和农二师二十九团场棉纺织厂,同时,棉纺织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制,生产又有新的发展,三年纺织工业产值分别为10357.19万元、12271万元和15655.7万元;生产棉纱4710.5吨、10617吨和11326.4吨,生产棉布1657.75万米、2363.85万米和2494.31万米,生产毛毯50482条、58751条和39986条,生产呢绒29.82万米、30.88万米和24万米。
  1990年,巴州纺织工业总产值42626.4万元,生产毛毯8745条、毛巾687.1万条、棉纱17706吨、棉布3473万米、呢绒33万米,产品销售利润208.5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2237.4万元。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