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01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轻工业
页数: 7
页码: 594-600
摘要: 第一节 纺织工业;3000多年前,巴州境内的塔里木绿洲已有远古居民用手捻毛纺线,编织和擀毡,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只有手工弹棉花,纺车纺线,木机织布,年产大布仅3000匹(每匹4米)。;第二节 造纸工业;民国前,巴州境内无造纸工业。1960年,农二师二十二团场建立小型造纸厂,至1967年,8年用土法生产毛边纸、卫生纸182.9吨。;第三节 印刷;1967年,开始筹建东方红印刷厂。1970年,建厂房6872.47平方米,内设排字、铅印、胶印、装订四个车间,有职工210人,当年开始试产。1971年,厂房面积扩大到1.32万平方米,有职工219人,当年创产值43.68万元,亏损35.88万元,主要承印政治理论书籍和少量学生课本。1974年,东方红印刷厂更名为新疆新华印刷二厂(简称新华二厂),隶属自治区出版局。是年,排字车间培训22名蒙古族职工,排印蒙古文书籍。;第四节 皮毛加工;巴州皮毛制品历史悠久,但长期手工操作,工艺简单,技术落后,品种单调,生产发展缓慢,主要加工套具、皮帽、皮筒、长筒靴。1950~1953年,个体手工业者制作皮靴鞋8162双。1954年,焉耆七一皮革厂投入生产,这是巴州规模生产皮革制品的第一个企业,加上制造皮革制品的手工业匠人,当年生产皮靴鞋2.14万双。195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六师被服厂转为农二师皮毛制品厂,当年全州生产皮靴鞋1.53万双。;第五节 食品工业;巴州食品加工历史悠久,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焉耆即产葡萄酒,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焉耆多葡萄酒”。粮食加工主要靠水磨和“档档磨”,榨油采用“居尕孜”(维吾尔族用的一种木杠榨油工具)。据《喀喇沙尔事宜》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办事大臣观音保,改安旱碾磨七盘,冬春于官兵办磨口粮白面。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焉耆建造碾磨房一所,有房屋17间,引开都河水冲磨白面。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