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哈萨克族向巴里坤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4997
颗粒名称: 3.哈萨克族向巴里坤迁徙
分类号: F426;R197;F127
页数: 3
页码: 379-381
摘要: 1928年7月7日,新疆督军杨增新被刺身亡,继任的金树仁平庸无能导致新疆战火不断。金树仁统治时期,哈萨克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为躲避金树仁的残害,从孚远(今吉木萨尔)、奇台、木垒逃到巴里坤。二是为躲避阿尔泰行政长魏政国的苛政和后来马仲英的差役兵役从阿尔泰迁到巴里坤。这期间,出现了哈萨克部落两次较大规模向巴里坤地区的迁徙。第一次迁徙的起因是发生在孚远县1933年2月的“吐尔逊事件”。
关键词: 哈萨克族 金树仁 哈萨克 阿克塞 巴里坤

内容

1928年7月7日,新疆督军杨增新被刺身亡,继任的金树仁平庸无能导致新疆战火不断。金树仁统治时期,哈萨克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为躲避金树仁的残害,从孚远(今吉木萨尔)、奇台、木垒逃到巴里坤。二是为躲避阿尔泰行政长魏政国的苛政和后来马仲英的差役兵役从阿尔泰迁到巴里坤。这期间,出现了哈萨克部落两次较大规模向巴里坤地区的迁徙。第一次迁徙的起因是发生在孚远县1933年2月的“吐尔逊事件”。金树仁无辜逮捕了十几名哈萨克族人,并杀害了前去营救的千户长吐尔逊。在孚远居住的哈萨克纷纷逃入巴里坤,投入爱力斯汗部落中。第二次迁徙是1933年4月,居住在奇台、木垒的以努尔哈孜、哈山乡约为首的坤沙达克部落1000多人在木垒遭到省军枪杀,当场死亡600多人,幸存者都逃到了巴里坤。事件发生后,原在木垒居住的吐拉拜、海斯拜、沙吾拜、阿里通拜克、斯哈克拜等头人带领600余户2000多人到巴里坤。这使得巴里坤在金树仁统治时期成为哈萨克族在我国境内的密集区。
  1930年,扎依甫率所部部分牧民迁到巴里坤。
  1933年2~4月,努尔哈孜等带领1000多户哈萨克牧民从北塔山迁到巴里坤。木垒2000多人迁到巴里坤。爱力斯汗·阿力甫之子带领500户哈萨克牧民迁到哈密、巴里坤一带。
  1935年,苏鲁通希热布台吉、哈不都拉台吉分别带领400多户哈萨克牧民从阿尔泰迁到巴里坤。
  1937年6月5日,哈密北兰哈木扎、哈力站率80户500人迁到巴里坤。
  1946年6月,卡宾、吾汉等人被省政府派往甘肃招抚巴里坤迁徙到甘肃、青海的哈萨克牧民回疆。
  1947年8月,甘肃境内的三批哈萨克牧民由胡斯满、木哈得力、马江、艾里拜、吐尔根满、哈拉克孜等带领经酒泉、玉门、安西迁回巴里坤、伊吾。
  1948年1月,苏唐台吉带领700人;艾日巴依保长带领470人从青海启程,经甘肃安西回到巴里坤。春,奉召返新的甘肃、青海哈民2000余人被安置在巴里坤、伊吾、哈密、木垒、奇台一带。8月,由西北行辕、新疆省府、镇西县府联合组织返新哈民安置委员会,安置由青海返新哈民两个部落约2000人。
  1949年1~6月,甘、青部分哈萨克牧民迁回新疆哈密、巴里坤、奇台定居。
  1953年3月24日~4月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甘、青、新三省边境哈萨克头人联谊会暨各民族团结会”,拟定《甘、青、新边境各民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萨克族的协议意见》,从此甘肃、青海境内的哈萨克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同期,定居克什米尔的少数哈萨克牧民要求回国,经国家批准,回到巴里坤定居。4月22日,巴里坤、区安置救济委员会遵照西北局《关于对争取归来的流散哈萨克族安置问题的指示》:“对哈萨克族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重点地进行帮助”,政府给每人发8只羊的钱。
  1956年10月,90户哈萨克牧民从甘肃阿克塞搬回巴里坤落户。
  1957年3~10月,由青海返新哈萨克牧民63户258人,牲畜1.5万头分三批回新。青海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区委书记薛相斌护送哈萨克牧民进疆。新疆派干部和医务人员9人,由潘超带领汽车10辆前往敦煌迎接,被安置在巴里坤。5月,阿通拜克带领哈萨克牧民120户600人从阿克塞到巴里坤。
  1958年4月,由卡宾巴拉泰等带领哈萨克牧民60户350人从阿克塞到巴里坤。
  1984年6月1日,新疆和平解放前迁往青海的哈萨克牧民184户922人乘专列到达乌鲁木齐,被分别安置在清河、奇台、阿勒泰、木垒、乌鲁木齐、巴里坤、沙湾、哈密、布尔津县。

知识出处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巴里坤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古迹有汉任尚碑、裴岑碑、大河唐城、清代山神庙、富宁安碑等。旅游景点有怪石山、尖山泪泉、西黑沟、汉满古城等。巴里坤北部老爷庙口岸对蒙古国开放,有着丰富有趣的口岸史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