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屯田与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485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屯田与移民
分类号: F426;K249;I267
页数: 28
页码: 124-151
摘要: 大河镇大规模屯田垦殖盛于清代,通过移民屯田,大河镇成为清代的“东疆粮仓”。屯田带动了移民,移民形成了农业景观和村落。
关键词: 集散地 大河镇 准噶尔部 噶尔丹 巴里坤

内容

大河镇大规模屯田垦殖盛于清代,通过移民屯田,大河镇成为清代的“东疆粮仓”。屯田带动了移民,移民形成了农业景观和村落。
  清廷在大河屯田的原因: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率准噶尔部骑兵3万大举攻入漠北草原,喀尔喀部迎战不敌,举部迁入漠南地区避难。噶尔丹尾追其众,长驱进犯,一直深入到距京城仅700里的乌兰布通,清廷京都受到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康熙亲自发兵出征,揭开了统一新疆的战幕。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3路出兵,深入朔漠3000余里,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英德)大败准噶尔军队。在征战过程中,清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清廷用于运输粮饷的车辆达7000辆、马骡2.8万余匹,还调用了大批驼只。这些马骡、驼只在运输途中损失巨大,康熙深感:“塞外情形,知之甚希,自古以来,所谓难以用兵者是也。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沙碛,运粮尤苦。”由此,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是形势所需,势在必行。于是,清廷首次控制巴里坤后就派大军到巴里坤一面驻防,一面在奎苏、大河等地屯田。巴里坤成了清军在新疆最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清代在西路屯田的核心。清廷在大河屯田的另一个原因是“以边养边”。乾隆二十一年(1756),黄廷桂上奏:“口外各营兵粮最关紧要,而新疆距内地较远,需费实繁。惟有相度形势,将设屯甲之处,次第举行,庶兵与食俱足,而于国帑亦不致糜费。”黄廷桂举例分析就地筹措与长途转运的利弊得失:从肃州运粮经哈密至巴里坤每石需脚费十两有零,仅支防守官兵口粮一项一年累计需脚费十万余两,如能就地开屯,多收一石粮食,即省一分经费。因此,清廷在巴里坤的屯田由康熙、雍正时期的局部向乾隆时期整体屯田推开,由此,巴里坤大河不但成为巴里坤屯田的移民集散地,而且成为以巴里坤为起点向天山北麓延伸的屯田移民集散地。
  清廷在巴里坤屯田的过程是伴随着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开始的。清廷对准噶尔部的用兵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68年,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西路军的军粮供给。清代在大河的主要屯田形式是军屯、民屯、犯屯。

知识出处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新疆名村名镇 巴里坤卷》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巴里坤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古迹有汉任尚碑、裴岑碑、大河唐城、清代山神庙、富宁安碑等。旅游景点有怪石山、尖山泪泉、西黑沟、汉满古城等。巴里坤北部老爷庙口岸对蒙古国开放,有着丰富有趣的口岸史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