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骞通西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兵团屯垦戍边知识读本》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836
颗粒名称: (1)张骞通西域
分类号: C55;G634;I267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历史上的“西域”一词,是西部疆域的意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乃至西亚一部分在内的广大地区。狭义上指的就是当今的新疆地区。
关键词: 大月氏 考古发现 公元前 新疆地区 和亲政策

内容

历史上的“西域”一词,是西部疆域的意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乃至西亚一部分在内的广大地区。狭义上指的就是当今的新疆地区。
  据考古发现,蒙古族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迁徙到新疆地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种之一,并且由东向西一直分布到伊犁河流域。夏商时期,中原的农耕文明逐步传入新疆,与北方的草原文明相互融合,使新疆文明成为包容性极强的古代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大量相互佐证的文字记载、古代壁画和考古发现,也毋庸置疑地说明,新疆在西汉以前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汉初期,实力强大的匈奴统治着西域。西域各民族要向匈奴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如果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大月氏国就因此而遭到匈奴的镇压,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楚河流域。而这时期的西汉王朝,由于国力较弱,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种柔弱的政策并没能停止匈奴的攻掠侵袭,西汉的边境甚至内地依然经常遭到匈奴的烧杀抢掠。
  汉高祖之后,西汉通过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惠商政策,允许商人自由贩运,允许开山鼓铸,砍伐木材,使商业和手工业迅速繁荣;通过平定内部的“七国之乱”,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使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巩固;通过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建设,使西汉军事实力得以不断增强。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实力已经空前强大。
  汉武帝面对匈奴的不断侵袭,决定以武力抗衡取代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并制定了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战略方针。公元前139年,西汉派遣张骞率领100余人的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截留,10年后才得以逃脱。当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经被当地的乌孙人赶出了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到了今阿姆河一带。张骞等人率众继续追寻大月氏人,首先达到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大宛国王热情接待了张骞一行,并派导游和翻译送他们到大月氏国。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经征服了当地的大夏国,占领了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阿姆河两岸,这时大月氏人认为他们已经远离匈奴,国泰民安,再也不会遭到匈奴的侵扰,因此不愿和汉朝一起去远征夹击匈奴。公元前128年,张骞在游说大月氏无效后,经新疆回中原,在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扣留期间恰逢单于去世,匈奴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分裂叛乱,张骞等人趁乱逃脱,在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通西域历时13年,使团出发时有100多人,历尽千辛万苦,归来时只剩下2人。这次出使虽没有达成目的,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张骞掌握了途径过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4国的情况,并间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黎轩和身毒等6国的许多情况,这为汉朝制定统一西域的方针大略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公元前119年,西汉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次使团人数达多300人,每人备马两匹,带有数以万计的牛羊和大量钱币、丝织品等。出使的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招诱乌孙东返到敦煌一带;二是劝乌孙断绝与匈奴的关系;三是以此影响西域各国,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张骞到达乌孙后,乌孙国内部已经分裂成三派势力。并且由于长期遭受匈奴的残暴统治,乌孙多数大臣对匈奴十分惧怕,而对汉朝又知之甚少。因此,乌孙国没有冒然答应与汉朝结盟攻击匈奴,但为了探看汉朝的实力,乌孙提出派使节随张骞一起去长安回访。乌孙使者到达长安,见识了汉朝的富裕和强大后,在公元前108年,乌孙通过联姻与西汉达成了政治联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还向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周边国家派出副使,与这些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

知识出处

兵团屯垦戍边知识读本

《兵团屯垦戍边知识读本》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介绍了新疆的屯垦史和兵团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兵团的体制、性质特征和使命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