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帮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进行民主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星一牧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774
颗粒名称:
三、帮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进行民主改革
分类号:
D262;D267;D261
页数:
10
页码:
20-29
摘要:
1950年春天,四十六团的指战员进驻镇西、伊吾以后,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到新疆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发扬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和工作队的光荣传统,从剿匪平叛的第一线被抽调干部战士到农村牧区,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彻底摧毁封建统治的基础,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关键词:
反霸斗争
工作队
伊吾县
地方工作
中国共产党
内容
1950年春天,四十六团的指战员进驻镇西、伊吾以后,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到新疆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发扬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和工作队的光荣传统,从剿匪平叛的第一线被抽调干部战士到农村牧区,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彻底摧毁封建统治的基础,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2月初,驻守哈密的十六师党委兼中共哈密地方工作委员会决定,抽调四十六团党员干部张晓、王健民、李魁越、杨传党、田平顺、孙天增、胡宝山、冯元德、张兴柱、毕德品、邱志恒、孙凤来、任家胜、赵先学、刘照兴、王瑞增和战士田家明、唐克明共18人,组成工作队参加地方工作。2月14日,四十六团党委根据六军党委和迪化区党委的指示,成立了镇西县工作委员会。县工委会由原工作队组成,张晓任县工委主任,王健民为副主任,同时成立了镇西县党支部。这是镇西县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共有党员19名(工作队成员18人均为党员,另有王健民的爱人郭凤兰也是党员),负责工委、政府、政法和5个区(乡)工作队党小组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工作。
县工委成立后,向县城和农、牧业乡派出5个工作队,帮助开展基层建党、建政工作。工作队深入城镇和农牧区群众家庭,作深入细致研究,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有力地粉碎了叛匪和反动分子的谣言。在农牧区,被发动起来的广大贫下中农和贫苦牧民纷纷加入农会、妇女会等组织。工作队访贫问苦,为贫苦农牧民送医送药,发放救济粮,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为搞好春耕,工作队调剂种子,解决水利问题,组织群众互助变工,带领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当年春播面积超过了往年。为确保社会安定,加强了治安管理,县工委一方面组建人民自卫武装组织,一方面制定颁布了《镇西县治安管理十大公约》,加紧收缴民间的各种枪支弹药,使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4月,四十六团党委增派张志宽等24名党员干部到镇西县加强党建工作。这时全县已有党员43人,均为部队派往地方工作的中共党员,为镇西党组织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8月29日,经中共哈密地委决定,报请中共新疆分局批准,中共镇西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十六师四十六团团长兼政委任书田任县委书记,张晓(原四十六团营教导员)任副书记。同时将镇西县1镇4乡改建为5个临时区,正式建立了5个中共区委会,区委会正、副书记,正、副区长分别由工作队正、副队长担任。12月,任书田升任十六师副师长,调离镇西后,张晓任中共镇西县委书记。
1950年2月18日,四十六团党委奉命派遣韩增荣等17名党员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团伊吾县工作委员会,开展伊吾地方党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进入伊吾的党员和建立的党组织机构,随工委一起进驻伊吾的还有四十六团一营二连。县工委来到伊吾后,接管了原国民党县政府、警察局、补给站,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建党建政工作。
1951年3月,在伊吾县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伊吾县委员会,县委书记由四十六团民运股长郭永海担任。随后,伊吾县委、区委各组织机构也相继建立健全。
镇西、伊吾两县在四十六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以部队党员干部为骨干,完成了建立县、区党组织之后,开始在本地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工作。根据中共新疆分局1949年1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建党中几个问题的规定》,发展党员的步骤是由上而下,由城市到农村,由知识分子到工人农民,由外地到本地;发展党员的对象首先在新盟、战斗、先锋、民主共青团等进步群众组织中进行。1951年6月,经镇西县委主要领导人张志宽、李魁越介绍,吸收先锋社成员苏万均入党,这是镇西县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名党员。
1952年12月~1953年2月,结合土改试点工作,开始在农村建党并发展本地党员,李春祥、马云昌等13名土改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1955年7月,在西游牧区苏吉乡牧民中,发展了哈万、赛明、解提普斯等第一批哈萨克族党员。发展的地方党员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群众基础好,许多人入党后不久就担任了县级和区、乡级领导职务。
1953年,镇西、伊吾共有党员88人,其中有部队派驻地方工作的党员64人,新发展的地方党员24人,有党支部15个,其中机关支部11个,镇西县农牧区有党支部4个。为了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军、师党委和地方委员会联合编印了《为什么要入党》《党员应具备的条件》《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一个好党员》等许多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宣传读本,供党员学习。四十六团党委政治处协助镇西、伊吾县委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法,对新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经过培训审定后的新党员,即可分配工作。
地方民主建政工作和建党工作是同时进行的。1950年上半年,工作队开始建立县、区、乡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工作队干部的政策水平,学习做好地方工作的经验,之前对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系统学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政府施政大纲、怎样分析阶级等,提高思想认识,要求大家充分估计到在长期分散工作情况下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继续保持不骄不躁、艰苦朴素、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扎实做好民主建政工作。
建政工作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先建立县人民政府,然后是区、乡人民政府。各县县长人选由地委提名推荐,区党委审查批准,报新疆分局备案。区长由县委提名,地委批准。乡长、村长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报县委审查批准。建政工作的第一步是对旧政权的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发动群众,以民主的方式开展思想斗争,帮助旧职员划清思想界限。工作队坚持团结、教育、争取、改造的方针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和团结了一批党外人士参加各级政府工作,对忠于职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留用人员,一律给予信任,保留原职,使他们有职有权。另外,还通过组织调查了解情况,选拔了一批觉悟高、能力强、历史清白、出身较好的积极分子,充实到各级政权机构中来。由于在工作中很好地贯彻了党的各项政策,既保证了政权中党的领导,又争取团结了党外进步力量。1950年4月,镇西县、区、乡三级旧政权改造工作基本结束。
1951年秋,在镇西县农区开展了减租反霸斗争。根据《新疆省农村减租暂行条例》和中共新疆分局《关于新疆今冬明春发动群众减租反霸的指示》,十六师党委抽调部队干部组成工作组,协助地方开展减租反霸斗争。
减租反霸斗争,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是彻底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为确保斗争的胜利进行,中共新疆分局制定了具体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提出减租反霸斗争要稳步前进,宁稳勿乱,要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斗争的对象主要是恶霸地主,斗争的内容应以政治打击为主,适当的进行经济清算等等。
在减租反霸中,首先做好思想发动和排队摸底工作。工作队下乡后,对广大农民进行阶级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废除了新疆人民政府成立以前农民所欠地主的债务,清算恶霸地主强占的民财,取消高利贷剥削,减轻地租负担。减租比例按《新疆省减租条例》执行,对定租、活租实行“二五”、“三七五”减租,即在原租额内减去25%,减租后,出租者所得不得超过总产量的37.5%。对伙种的减租率,出租者所得不得超过总产的40%。然后,开展访贫问苦,发动贫苦农民诉苦、挖穷根,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破除宿命论的思想桎梏。
在斗争地主恶霸时,工作队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不法地主,严惩罪大恶极的恶霸。镇西县在减租反霸斗争中,共斗争地主恶霸28人,减租2994.5石(小麦),受益农户1212户,5441人,平均每户受益2.4石,人均4.5斗,依法为141户农民减租41石,为332户农民免除旧债务998.9石。整个运动于1952年3月底结束。
减租反霸斗争,改造了乡村政权,壮大了农会力量,纯洁了农会组织,使农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运动结束后,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4000多人,有数百名青年参加了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各乡的团组织也相继成立。广大农民真正行使了民主权力,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迅速掀起了扩大耕种面积,增施肥料,增产增收,支援抗美援朝的农业生产高潮。
经过减租反霸运动,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迫切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镇西县从1952年10月25日开始土改工作,伊吾县从1953年3月开始土改工作。土改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即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建党建团和建立健全农村各种组织、颁发土地证。
镇西县共有2760家农户,15200人参加土改,共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的耕地1418公顷,耕畜285头,粮食39879千克,牛车70辆,犁86架,割草机2台,房屋263间。这些财产分配给占全县农区人口总数60%以上的贫苦农民,共有1156户8010人。土改后,地主、富农共62户600人与农民同样分得土地368.9公顷。
伊吾县有地主11户,土改前占有水浇田142.5公顷,土改后占有水浇田10.53公顷;有富农7户,土改前占有水浇田32.1公顷,土改后仍保有原来水浇田亩数;有小土地出租2户,土改前占有水浇田10公顷,土改后占有水浇田5.06公顷。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劳苦大众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在土改中分得了地主的浮财,获得了土地。各族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族人民更加热爱新社会,更加信赖共产党。他们感激地说:“有了共产党,我们劳苦大众才能翻身解放,解放军是我们的贴心人,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土改后农民生产热情更加高涨,1953年,播种面积扩大了33.5%,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7102吨,提高到9033吨。
镇西、伊吾两县都有广阔的牧区,牧业经济所占比重仅次于农业。
1952年9月,进驻牧区的工作队贯彻执行中共新疆分局第二届代表会议精神,牧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肃清土匪,安定社会秩序,保护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医疗、贸易工作,培养民族干部,逐步建立民主政权,改善牧工和贫苦牧民的生活。根据《关于在新疆牧区工作的决议》,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主牧工两利”等政策,牧主牧工普遍订立两利合同,以鼓励劳资双方的积极性,发展生产。1953年,在牧区实行有免征点的累进比例牧业税的基础上,明令取消牧业宗教税。四十六团种畜场帮助牧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牲畜疫病防治等工作,从而提高了牲畜繁育成活率,减少了死亡率,帮助地方牧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牧区工作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错误和缺点,如过早的提倡牧民定居,在部分牧区布置社会改革,发动群众诉苦斗争,进行镇反等,从而造成了牧民思想上的波动和牧区的一度混乱。新疆分局二届党代会纠正了牧区工作上的错误,调整了牧区的政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给以后的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知识出处
《红星一牧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记述了红星一牧场的发展简史。内容包括挥师进新疆,戌边屯田;艰苦创业,初创正规化国营牧场;改革开放,振兴牧场各项事业等八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