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249
颗粒名称: 一、历史沿革
分类号: D625;D92;F426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历史上,巴音布鲁克曾有多民族部落在此游牧。公元前161年,原在敦煌、祁连山的乌孙部落西迁至赤谷城,其势力逐渐扩展到珠勒图斯(今巴音布鲁克一带)。唐初,今和静境属西突厥。562年(北周保定二年),突厥叶护室点密受册为西可汗,建牙帐于鹰娑川畔的白山(即珠勒图斯盆地)。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一个半世纪前迁往伏尔加河流域放牧的卫拉特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武装起义。
关键词: 巴音布鲁克 旧土尔扈特 和静县 巴音布鲁克区 渥巴锡

内容

历史上,巴音布鲁克曾有多民族部落在此游牧。公元前161年,原在敦煌、祁连山的乌孙部落西迁至赤谷城,其势力逐渐扩展到珠勒图斯(今巴音布鲁克一带)。唐初,今和静境属西突厥。562年(北周保定二年),突厥叶护室点密受册为西可汗,建牙帐于鹰娑川畔的白山(即珠勒图斯盆地)。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一个半世纪前迁往伏尔加河流域放牧的卫拉特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武装起义。回归祖国后,乾隆皇帝封渥巴锡一支为旧土尔扈特部,以区别于舍楞一支的新土尔扈特部,并封渥巴锡为乌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桌哩克图汗,辖旧土尔扈特部4旗,指定在尔游牧。后经渥巴锡一再请求移地放牧,获准后,渥巴锡4旗54苏木于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移至珠勒图斯及开都河流域驻牧。
  1945年(民国34年)3月,巴音布鲁克地区蒙古族人民加入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在三区政府的领导下,同年3月,成立尤鲁都斯县,归属伊犁。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6月,和静县人民政府向焉耆专署递交《关于要求将巴音布鲁克地方仍划归和静县的报告》。6月26日,新疆省人民政府电令同意将尤鲁都斯县仍划归和静县管辖。1952年6月23日,尤鲁图斯县撤销,划归和静县,原所属行政区域设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区辖三个乡,茶腾旗改为茶腾乡,巴伦旗改为巴伦乡,还有一部分茶腾人和斜米乃尔人划归哈布图海乌孙乡(人民公社)9个国营牧场。当时巴音布鲁克总人口5439人,总牲畜数18.67万头(只)。1958年9月,巴音布鲁克区在下辖3个乡、11个村的基础上建立巴音、巴音郭楞、阿尔先3个人民公社及卫星、火星、前进、巴音、红旗、八一、巴音布鲁克、高峰、团结、金光、东风、幸福12个公私合营牧场。1984年,机构改革设4乡,即巴音乌鲁乡、巴音郭楞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巩乃斯沟乡(1984年由阿尔先公社析置);设立11个牧场,即阿木尔郭勒(东风)、那热得(火星)、巴音塔拉(前进)、奎克乌苏(卫星)、包尔艾尔温(金光)、陶斯图(幸福)、古尔温图勒尕(八一)、巩乃斯郭勒(高峰)、德尔比勒金(红旗)、巴音布鲁克(巴音布鲁克)、伊克扎尕斯台(东方红);共有15个村民委员会。
  2008年,为减轻草场过度放牧,巴音布鲁克区所属的额勒再特乌鲁乡整体搬迁至山下,亦农亦牧,属县人民政府管辖;2009年,巴音布鲁克区与所属巴音乌鲁乡合并,改名为巴音布鲁克镇。成立巴音布鲁克党工委,下辖一镇一乡三个牧场,党工委书记兼镇党委书记,为副县待遇。
  巴音布鲁克,古称“尤鲁都斯”,为突厥语“星星平原”之意。巴音布鲁克的老人们说,尤鲁都斯就像天山顶上璀璨的明珠或绸缎般的柔美,是人间天堂,亦即蒙古人的“祖鲁”(汉语意为明珠)一样的地方。巴音布鲁克,蒙古语义为泉水丰富,意指水草丰美的意思。“巴音”就是富饶、富裕绿州的意思。“布鲁克”蒙语为称有较大泉水群溪流潺湲,水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思。大、小尤鲁都斯的盆地中部曾经有丰饶的泉水和草地,蒙古人就给它起名为“巴音布鲁克”草原。后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正式代替“尤鲁都斯”这个名称至今。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12

此辑中,遴选了巴州八县一市中或已声名显赫,或即将“显赫”的村镇24座。行文中,各作者就其村其镇的地理特点、行政特点、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五个方面择善而述,缀以成文,并以图为佐,读之可遍揽24座村镇古往今来之风云际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