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三部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240
颗粒名称: 饮水三部曲
分类号: F426;F127;D61
页数: 3
页码: 254-256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硕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还是我所经历的从饮用天山融雪水到饮压井水再到饮自来水的“饮水三部曲”——
关键词: 生产生活 融雪水 改革开放 和硕县 自来水

内容

贺洪亮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硕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还是我所经历的从饮用天山融雪水到饮压井水再到饮自来水的“饮水三部曲”——
  1978年,年仅三岁的我生活在新疆北部一个兵团的小团场。我们团场就坐落在驰名中外的天山天池脚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茫茫戈壁荒漠。在父辈们没有到那里垦荒以前,极度的干旱缺水,使这里千百年来无人生存。
  开始记事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场人为生活用水而发愁的情形。夏季,人们饮用的是从天池引下来的天山雪水。数十公里的防渗渠道从天池蜿蜒而下,引下来的天山融雪水不仅要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用水,还要灌溉万亩庄稼。传说天池是西天王母娘娘的洗脚池,我们从小正是喝着这位西王母的“洗脚水”长大的。冬季,严寒的天气使得天山雪水断了源头,这时,乡亲们就来到夏天雨水多时在低洼处自然形成的涝坝里,将冰块砸成小块,挑回家融化、沉淀后使用。我们小时候,由于父母要挣钱养家糊口,姐姐们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的首要任务就是到渠里挑水或是去砸冰,为了保证家里足够的用水,每天不但要把那口大水缸装得满满的,而且几只铁皮桶里也要盛上水。那时候一年到头到渠里挑水、到涝坝里砸冰,无论寒冬酷暑,风里来雪里去,确实是吃了不少的苦头。仅比我年长几岁的两个姐姐,把一桶桶装得并不满的水从渠里抬回家中,途中可是要歇上好几回。要是碰上下雨天,不但泥泞路滑,而且抬回家里的水还是浑浊的黄泥水,要将水放置很长时间等泥沙沉淀下去方可食用。当然,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小孩子,甚至是大人在渠道里或是涝坝里溺水而亡的悲剧发生。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发生了变化。那时,在每一个居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都建起了一个个的水房,安装了压井设备,人们如果需要挑水,到水房那将压井杆上上下下使劲摇动,冰凉、清澈的地下水就会一股一股地抽上来。有条件的单位家属区,还会安排专人看水房,安装了电动设备,每天定时抽水,方便职工们取水。而水房,在当时游玩场地严重缺乏的年代,也成为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放学后玩耍、嘻戏的好地方。夏天,我们可以在那里打水仗,冬天,可以在积水形成的一小块冰面上滑冰、打“牛牛”,好不惬意。有了压水井,农场人终于结束了几十年来喝天山融雪水和涝坝水的历史。从此,孩子们的肩膀得到了些许的“解放”,多了玩耍的欢乐,人们再也不会因为雨天而吃浑浊的“黄泥水”了。
  20世纪90年代,我来到了位于新疆南部的和硕县苏哈特乡工作。我发现这里的人们借着改革开放党的好政策加上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通过发展拱棚蔬菜、种植“两红”(番茄、辣椒)作物和第三产业,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族群众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再也不会一年到头瘪瘪的了。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有人请人在院子里或家门口打手摇井了。起初是个别人家打,后来推而广之,发展到几乎全村人都用上了手摇井。没过几年,越来越富裕的村民们,又不满足于用手摇井摇水吃了,小抽水泵也普及到了每家每户。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新的世纪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几年来,在和硕县委、政府的大力争取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和硕县相继实施完成了各个乡镇“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了一家又一家的水厂,安全、清洁的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各族群众只要轻轻拧开水龙头,便可饮用到那清澈卫生的自来水了。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映照着人们欢快的笑脸。人们都说,那从水管里哗哗地流出来的,不仅仅是自来水,还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大家带来的甘甜啊!
  融雪水——压井水——自来水。我亲身经历的“饮水三部曲”,不正是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最真实写照吗!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08

故事从30年前走来,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巴州的昨天和今天,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我们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我们寄希望通过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巴州各条战线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给人们启迪和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