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库尔勒教育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213
颗粒名称: 忆库尔勒教育发展
分类号: G633;F426;G623
页数: 16
页码: 200-215
摘要: 我于2000年10月被任命为库尔勒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关键词: 库尔勒市 民汉合校 先进集体 自治州 自治区

内容

丁银玲
  我于2000年10月被任命为库尔勒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记得任职之时,正值世纪更迭。多年来,本人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按照市人大赋予的职能任务,团结带领系统上下,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强烈责任意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对“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把库尔勒市教育定位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构建与新疆第二大城市、南疆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教育格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恪尽职守,勤勉敬业,抓住机遇,想事干事,努力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使库尔勒市教育成为巴州乃至全疆的亮点。
  我切身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使教育成为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即使是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矛盾也必须依靠发展去化解、去克服。为此,我始终本着发展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坚定自信、不屈不挠地开展工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我按照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履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为市委、市人民政府做好参谋助手,通过制定并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加大教育督导力度等有效措施,强化社会各界重教、支教的责任,为加快教育发展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氛围。
  作为已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县(市)的教育局局长,我深切认识到“两基”成果来之不易,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是贯彻落实《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抓“两基”工作不动摇,并在巩固的基础上再有所突破、有所提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保证适龄儿童少年一个都不少地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城市划分相应的学区,明确规定学校应承担的义务教育责任,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先后四次对城市学校学区进行了调整细划,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在农村创造性地实施“双线”四层控辍承包机制(即市人民政府与乡(镇、场)、乡(镇、场)与村组、村组与村民为一线,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为一线,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和“四包一保”的做法(即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校长包校、教师包学生,将责任与利益分配挂钩),并对控辍工作不力、学生流失率高于规定标准的乡(镇、场),实行一票否决。2002年、2003年,库尔勒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自治州的“两基”复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强化“两基”责任制,狠抓控辍工作。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文,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生间断性辍学率超过3%的乡(镇)给予黄牌警告,并取消了其当年各项评先选优的资格。目前,库尔勒市小学入学率为99.9%,初中纯入学率为92%,巩固率分别为99.8%、99%,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3%和0.3%以下,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1997年,库尔勒市被确定为自治区实施素质教育试点县(市)。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根本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时期,面对“如何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新课题,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改革不仅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更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为此,我们紧紧抓住教育的转型和变革,以改革为动力,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既宏观指导,亦微观指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倾注全部心血。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牢固树立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把理想信念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以“德育达标校”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内涵建设,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大型宣传活动延伸学校教育,拓展德育空间,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至今,我们为城乡各中小学配备了213名法制副校长、45名法律顾问,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多次邀请国家、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进行专题讲座,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努力培养有益于社会的青少年。我们与新疆心理健康咨询教育权威学校新疆泰能学校合作,举办了教育系统首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今后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咨询室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全国法制教育示范校”1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自治区级2所,自治州级1所;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和“德育达标校”各1所,自治州级“德育达标校”4所,市级“德育达标校”7所。
  作为自治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2002年9月,我们首先在38所汉语中小学的起始年级155个教学班启动了实验工作。
  2003年9月,在民语中小学68所的起始年级114个教学班扩大实验面。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教育科研为实践服务,率先在全疆提出并实施了“新教材、新教法,老教材、新理念”,使课改理念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渗透到每一个课堂,也使库尔勒教学研究工作走在了全州、全疆前列,在南疆更是具有火车头的作用。近年,自治区开展的“目标教学”、“素质教育”、“双语教学”、“实施新课程”、“中考改革”、“校本研究”等科研项目实验,均将库尔勒市列入全疆为数不多的几个首批实验县(市)之一。由我负责主编的《库尔勒教育》,也是应素质教育而诞生的期刊,她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切磋、发言的平台,更成为引领教育发展方向和舆论导向的主要载体。我撰写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性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关于分项考试、等级评价与鼓励性评语的实践与思考》一文获国家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突破难关拓展思路积累经验——谈民族课程改革工作》一文获全国科研论文一等奖,并被编入《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理论与实务全书》;《适应教育新形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一文被编入《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知识全书》等。
  我们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把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中小学校点布局、实施民汉合校、改造薄弱校有机融合,从2001年至今,陆续完成了17所学校的合并重组与民汉合校工作。2005年,根据教育发展和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完善并落实了《库尔勒市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十一五”规划》,打破了城乡、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办学格局,积极探索集中办学的路子,使学校布局日趋科学合理。目前,普惠地区(2.1796万平方米)、哈拉玉宫乡(4000平方米)和阿瓦提乡(4000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寄宿制民汉合校学校建设工程正在实施,并投入使用。
  近年,我们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使教育搭上信息化的快车。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投入687万元组建了教育信息中心,为市属中小学添置了计算机设备,建立了学校闭路系统及卫星接收系统。尤其是2004年被确立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市”以来,共争取国家投资559.8万元,自筹145万元,安装光盘播放设备230套、卫星接收单元58套、多媒体教室设备25套、计算机网络教室设备25套,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辐射市域内九乡、两镇、七场的全部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城乡教师、学生均能够充分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提高自身素质和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实现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农村党员电教和农牧民科技致富搭建了信息平台,为缩小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的差距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作为“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我们承担了自治区、自治州的培训任务,为南疆片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巴州各县培训520人。通过不同层面的技术培训,加快了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为巴州乃至全疆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作了一定的贡献。
  六年多时间,我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借各方之力,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自治州各种项目款共计4094.1元,其中危房改造项目664万元,巴州财政基建专款600万元,自治区高中扩招项目300万元,区内初中班专款510万元,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300万元,农村远程教育项目560万元(设备),法国斯伦贝谢公司中国分公司援助资金40余万元(设备),香港逸挥教育基金22.5万元港币,香港善源教育基金20万元,台湾台塑公司“明德小学”建设项目80万元,塔指捐助款30万元,自治区贫困生助学金项目138万元,“两免一补”项目98.6万元,自治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资金130万元(含设备30万元),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项目600万元。同时,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教育经费,六年来,集中力量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重点项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投入效益。并偿还了1999年以前教育各项欠款2263.5万元,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大局,既要创建精品提升教育水准,更要改造薄弱促进协调发展。
  我们从狠抓农村及民族教育管理入手,在深入调研库尔勒市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并落实《关于提高库尔勒市农村及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意见》(简称“十六条”)和《关于对民语中小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具体要求》,将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第一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挂钩,同教师工资挂钩,在全市学校付诸实施。2004年、2005年,我们连续对农村中小学综合考核合格率未达标和检测成绩处于末位的乡(镇、场)学校校长给予了相应的经济处罚,并对检测成绩处于前三名的乡(镇、场)学校校长给予了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场)抓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同步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区域均衡化”。同时,我们从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保障经费投入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大力提升农村及民族教育教学水平。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将11所乡村学校合并为6所学校,目前正按照总体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民汉合校学校,使民汉、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每年实施“滚动式”支教下乡和“手拉手”对口支援工程,共选派城市教师475人对口支援农村,并选送73名乡(镇、场)学校校长、教务主任赴疆内外培训,有效地激活了农村教育管理层面。2005年年初,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要求,全面撤销了乡(镇)教育办,形成了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教育教学业务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为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今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又带来了一次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将免杂费补助62.60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0.0852万元,自治区财政12.5213万元)、公用经费补助40.42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2.3412万元,市财政8.0853万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5.275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17.6925万元,市财政7.5825元)全部拨付到各学校,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5161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了杂费,给1011名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并将免费教科书全部发放到9770名受助学生手中,为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民汉合校和国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这两大机遇,在全疆率先大力实施民汉合校、民汉合园,逐步实现不分民汉、按统一学区合理教育布局目标,彻底解决民族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重点将10所民语授课学校与就近的6所汉语授课学校重组实施民汉合校。民汉合校中小学由2000年的4所增至17所,在校学生达1.7466万人,占全市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0.38%。为实现民汉合校形式与内容的全方位融合,我们坚持“一要融合,二要发展,三要提高”,加强对民汉合校的管理指导。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民汉教师按学科共处一室办公、备课,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检查评比,民汉学生按年级统一编排班序,并通过积极开展民汉教师优质示范课评比、相互听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把确保民汉合校学校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汉合校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予以大力表彰奖励,使广大师生讲团结、讲稳定、顾大局的意识和民族情谊更加牢固。2005年,民汉合校的市第一中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为推进民语言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我们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精神,大力实施“双语”教学。在认真总结小学、初中“双语实验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在城市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汉语中学开设了高中“双语实验班”,并在幼儿园全面实现民汉合园、民汉合班汉语授课。2003年在城乡民语小学一年级全面开设了汉语课。随着“双语实验班”开设面的不断扩大,“双语教学”授课质量也进一步提高。2004~2005年,我市高中“双语实验班”在普通高考中上线率为100%,重点大学上线率为59.4%。2001~2005年,初中“双语实验班”学生参加内地高中班考试,41名学生被录取,占全州“双语”考生录取总数的65.3%。通过努力,我市“双语”教学水平逐渐位居全疆前列,并先后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确定为“新疆区内初中班办班城市”和“2006年全面实现‘双语’教学模式城市”之一。我们以此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坚持“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为2006年在全疆率先实施民语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模式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英下乡中心学校进行了农村幼儿汉语授课的试点工作,对5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实施了民汉合班汉语授课。在实践中,我们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大胆尝试,于2005年春季在全市农村稳步实施了农村学前两年汉语教育,招收4~5岁的孩子进入幼儿班进行汉语授课(含部分3岁幼儿),并强化幼儿汉语听、说、读、写训练,以使其顺利进入一年级汉语言教学班。截至目前,仅农村学前两年教育汉语授课教学班就有93个,在校生2000余人。同时,我们多渠道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实施市级“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了本市“双语”教师培训基地,计划用11年时间对全市40岁以下的1358名民语教师分批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集中脱产培训,形成梯队式“双语”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为民语教师学习汉语创造条件,建立民语教师汉语授课能力考核制度,强化民语教师汉语自学能力;选拔民汉兼通教师,充实农村汉语教学教师队伍。今年春季开学前,我市面向社会招考了68名幼儿教师进入农村学前汉语教育行列。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同志到我市检查工作,对我市民汉合校、民汉合园、“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区内初中班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在全疆推广。
  目前,城市已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4岁以上幼儿一个不少地全部接受了学前两年汉语教育,全部实行了民汉合园、民汉合班汉语授课。高中教育从2000年的一所高中扩大到现在的6所,恢复了民族高中,在校生从2000年的1388名增加到5434名,普通高考上线率由2000年的78.6%提高到2005年的90.72%。在2005年高考中,我市5名考生进入巴州文理科前10名,3名学生分别列文理科和民考汉第一名。市第六中学恢复民族高中以来,200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上线率就达96.46%,2005年上线率为94%。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延伸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我市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社区教育试验市。目前,全市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88个社区均已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农村以创建自治区示范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契机,全面加强各乡(镇、场)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目前已有乡(镇)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8所,职工技术培训中心5所,办学面达100%;56个行政村均建立了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习班(点),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94%。近三年,累计举办农林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40期,培训青壮年劳动力4.3895万名,培训面达到91.6%;累计举办扫盲班44期,巩固班190期,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复盲率为0。全市每年培训在职人员18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各行各业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年参加职业培训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达70%以上,回乡普通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达80%以上。
  目前,教育系统有中小学、幼儿园146所(含民办59所),教职工5344人,在校生6.2593万人。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从事着塑造灵魂的工程。多年来,本人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狠抓“两支”队伍建设,努力夯实“教育之本”。
  在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方面,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思想,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校长责任意识。六年来,先后对全市133名中小学校级领导、3名幼儿园园长进行了全员培训,岗位培训率达100%;选送38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北师大学习;26位中小学校长赴上海、北京、河北、乌鲁木齐市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133位中小学校长和书记分批参加了自治区、自治州为期三个月的政治思想教育培训班;4名教育行政干部分别赴欧洲、澳大利亚、台湾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强化对在职校长管理的同时,注重选拔任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察选拔调整学校副科级以上干部100名,公开选拔校长6名,努力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一是大力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为重点的师德建设,严格执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大力表彰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二是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不断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班主任、教研员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实施课改工作中,狠抓教师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完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二个五年管理周期培训,启动了第三个五年管理周期工作,先后选送12名教师参加为期一年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32名教师参加为期一年的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4名教师分别赴英国、丹麦参加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本领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并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其中自治区级优秀教研员5人,自治区教学能手28人,特级教师8人;近三年参加自治区各科调讲赛的教师中,获一等奖36人次,二等奖53人次。目前,全市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已增至16名,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98.7%、84.8%、100%,比1999年上升了10.2%、15.6%、6.4%、5%。中学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分别占5%、47%、41.3%,幼高职称教师占49.4%。三是坚持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为教师创造“爱学生尽责任”的良好环境。从政治、经济、生活上多方面关心教师,尤其是给予班主任、优秀教师和家庭困难教师更多的关心支持,激发各族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稳定教师队伍。开放引强,吸引疆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六年来,通过“国家大学生人才交流会”招聘大学本科生281名,在疆内外引进各学科骨干教师、拔尖人才223名,招考大中专毕业生277名,逐步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依托国家西部支教工程,切实做好北师大、吉林师大43名研究生支教对接工作,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2004年积极配合市委考察组首先在城市三所重点学校进行了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在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三所学校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表现较差的22名教职工给予了待岗或转岗处理。目前,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中小学实行了竞聘上岗、课时工资制,部分农村中小学实施了末位待岗制,在推行内部聘任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师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激励竞争机制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缓解政府办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条件者投资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目前,全市民办教育单位已发展到59家,教职工1015人,在校生1.5947万名,其中中小学9所、幼儿园40所、非学历培训机构10家,已初步形成一个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具有相当办学规模,多种办学层次,办学方式呈现出全日制、寄宿制、业余化等多样化特点,与公办教育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库尔勒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与公办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评比、统一要求、统一评优选先,不断加强对民办教育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对其各项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并组织民办教育单位负责人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组织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人员到市属公办学校、幼儿园参观学习,促使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确保了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把教育工作各项决策以文件形式抄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同时,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在我市落实情况,以及“两基”工作、农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自查,并接受了市人大督查组的监督检查;积极支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视察、调查、执法检查、民主评议等活动,主动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对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民主评议、代表视察、调查中提出的整改意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及时整改;虚心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及其他交办案件、事项,严格按照议案、建议办理规定和程序,对于能够解决的,及时告之代表解决的办法和时限;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向代表说明情况,并跟踪落实,做到专人负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001年、2005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市人大议案承办工作先进单位。
  我们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在招生、收费等社会热点问题上做到“阳光”操作,使办学行为置于社会、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针对教育资源仍然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每年以3000~5000人急剧增加的实际,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六年来争取投入约7107.12万元,在市一小、市二小、市四小、市九小、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市七中、市九中、市十一中、市十三中等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5.794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372平方米,在哈拉玉宫乡、托布力其乡、和什力克乡等农村中小学校实施危房改造工程9726平方米,并配置价值594万元的课桌椅、教学仪器、信息设备等教学设施。目前,正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总建设面积2.9796万平方米,总投资1403万元。同时积极筹备在原州农校新建一所寄宿制半寄宿制高中、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中建设工程,努力缓解生源过旺、班额过大的问题。
  为使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受教育,针对新时期学生安全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狠抓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并积极协调各部门做好校园周边和社会“大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工作体系,学校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教育系统连续五年保持了“零死亡”(因学校原因造成的死亡)。在2005年全市安全工作会上,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市唯一的“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市级“平安校园”创建率达100%,3所学校通过自治区级“平安校园”验收。
  针对企业移交的20所中小学和一所幼儿园相对薄弱的实际,六年来共争取投入约4730万元,因校制宜地进行整合重组、改造扩建,其中仅改造原企业学校始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基础设施就投入资金1033.32万元,在重组后的市九小、七中、十一中、十三中等学校新建教学楼7955.5平方米,使学校办学条件得以改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为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从2001年开始,在农村实施“春蕾女童”计划,每年资助和什力克乡、托布力其乡100名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通过实施副县级以上干部“一助一”扶贫助学工程,为128名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课本费援助。2003至2005年争取自治区义务教育助学金专款138万元,先后用于补助1.811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课本费。2002~2005年,与民政部门共同争取13.2万元资助33名当年考入“4211工程”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
  为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及时对全市8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现有土地、校舍、勤工俭学用地进行登记造册,全部办理了土地证,并积极协调减免了部分费用;对即将整合的农村中小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其发展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
  我在库尔勒市教育局的那六年多时间,库尔勒市教育局多次受到自治区、自治州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表彰,曾荣获“自治区目标教学先进集体”、“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工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州科教兴州先进集体”、“自治州‘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州民汉合校先进集体”、“自治州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库尔勒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库尔勒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库尔勒市纠风工作先进集体”、“库尔勒市文化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市教育系统连续四年名列全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第一。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08

故事从30年前走来,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巴州的昨天和今天,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我们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我们寄希望通过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巴州各条战线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给人们启迪和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