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乌鲁木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828
颗粒名称: 美丽富饶的乌鲁木齐
分类号: F426;D633;F127
页数: 6
页码: 133-138
摘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乌鲁木齐河 民族团结 各族人民 乌鲁木齐

内容

金天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千古绝唱,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写乌鲁木齐地区雪景的传神之笔,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久传不绝,草原古镇乌鲁木齐,也成为人们注目的地方。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端,环山带水,沃野千里,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古老的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中穿过。城东是海拔五千四百多米的博格达峰,晶莹闪光,宛若琼楼玉宇,因主乌鲁木齐地区阴晴雨雪,而受御封,号称“灵山”;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群峰迭嶂,银装素裹,气象万千;城西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有云即积,积云即雨,俗称“戴帽子”,有时连月阴雨帽子久戴不脱,故有浑名;城正中的红山,拔地而起,陡峭雄伟,宛如飞龙着地。山顶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宝塔,高耸入云,映衬着周围的雪山,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登上红山,边城远近风貌,尽收眼底。乌鲁木齐河滩,林木葱笼,车辆往来如梭;改道的乌鲁木齐河——和平渠,翻卷着浪花,欢腾奔流;河滩两岸,鳞次栉比的厂房、高楼,向远处的山脚延伸铺展,掩隐在青云淡雾之中,城连着山,山连着城,分外壮观。红山脚下新建的河滩公园和一桥相连的人民公园,秀丽多姿。人民公园原名西公园,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园中鉴湖宛若一面明镜,镶嵌在绿茵如盖的榆柳丛中。湖中玲珑别致的湖心亭,绿中点红;湖畔壮丽古朴的丹凤朝阳阁,五彩飞扬。亭阁虽比不得长安,北京的宏伟,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的一脉,有着独特的神韵和风彩。
  从地理位置看,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东西南北离海都在二千三百公里以上,地理学家认为乌鲁木齐“地处天山之北,居四达之冲要”,占据的方位是“开天门闭地户”。
  乌鲁木齐“山环水绕,土膏沃衍”,自古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的交凑之地。就乌鲁木齐名称的语言归属而言,据史记载有三种:徐松著《西域水道记》说,乌鲁木齐是维语;《新疆图志•古迹志》说是准噶尔蒙语;也有人认为是突厥语。至于含意则有“宽大牧地”、“捕鹿围场”、“红色靶场”等种种说法。现在多数人认为乌鲁木齐是准噶尔蒙语,意为“优美牧场”。这些众说纷纭的名称和含意,反映了乌鲁木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西汉初年,牧居在乌鲁木齐的各部落迭遭匈奴奴隶主的侵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朝政府即派戊校尉在乌鲁木齐附近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唐朝时,西域著名的军事重镇轮台就设在乌鲁木齐近郊。唐代诗人岑参怀着以身许国,立功边塞的雄心,两次从征到新疆,多次到达轮台。他用饱满绚丽的笔触,描绘出了草原古镇一幅壮丽多姿、景物奇异的画图。读着他那浸透着对祖国边疆挚爱深情的诗句,使人油然产生热爱和向往边疆之情。
  乌鲁木齐的发展,各族人民都浇灌了辛勤的汗水。唐朝爱国名将契苾何力是牧居在乌鲁木齐的铁勒部落酋长,因西突厥上层阴谋分裂叛乱,他毅然脱离西突厥的牵制,率领部落长途跋涉到内地。后来他担任唐朝大将军,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被传为历史佳话。明朝时期的蒙古厄鲁特部落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为乌鲁木齐发展成城市奠定了基础,清朝期间,乌鲁木齐进行了三次大的扩建。乾隆二十八年,当局为使伊犁、乌鲁木齐、吐鲁番、敦煌联成一线,沟通声息,将“城垣加高一丈六尺,厚一丈,添四门”,并报奏乾隆皇帝“赐以嘉名……曰迪化”。作为城垣名称的“迪化”,延续了近二百年,因含有歧视边疆人民之意,解放后废除,恢复了原来的地区名称乌鲁木齐。一七七二年,随着驻防与屯田官兵的增多,清政府又大兴土木,在距迪化城西八里处另筑周长九里多的新城,由乾隆命为“巩宁”城。因城内多为满旗兵丁居住,当地群众称为老满城,延至今日仍这样通称。一八八四年,新疆建省后,首任巡抚刘锦棠对乌鲁木齐的城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把原先的几个独立小城衔接起来,又新辟三个小门,即今日人们俗称小西门、小东门、小南门的由来。扩建后的城市规模、布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清代是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筑城堡,署郡县、开屯田、列兵防”。各族人民辛勤经营,生产迅速发展,各地商旅大量涌进,人户剧增,“繁华富庶,甲于关外”。当时被清政府流放到乌鲁木齐的纪昀、史善长等诗人,在他们的诗作中,对清代鼎盛时期的乌鲁木齐有过很多生动的描绘。象“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都是《历代西域诗钞》里的名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乌鲁木齐的地位日趋重要,东疆的军政中心,由巴里坤迁到了乌鲁木齐。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末期,沙俄抢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后,新疆的军政中心伊犁,由腹心之地变成了边陲前线,乌鲁木齐遂成为腹地,取代了伊犁的重要地位,逐步成为全疆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但是由于内外反动势力麇集而来,给乌鲁木齐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田”。新中国诞生不久,乌鲁木齐也就获得了新生。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进驻乌鲁木齐,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迎来了解放,从此乌鲁木齐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进疆人民解放军,行装刚卸,征尘未洗,立即走向街头,收容、安置了大量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无业游民。人民子弟兵入城的当年冬天就节衣缩食,捐献服装费、生活费投资乌鲁木齐建设。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族军民奋发图强,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亲手描绘乌鲁木齐的锦绣前程。一九四九年,临近解放时乌鲁木齐只有八万人口,生活用品全赖外地输入,本地不能生产一斤钢铁和一尺细布,大街上尘土飞扬,污泥塞道,小巷里更是垃圾堆得高过房顶。现在的乌鲁木齐则是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石油化工、棉毛纺织、皮革制造等百业兴旺的生产城市。在西郊头屯河区建起了钢铁基地;在东郊水磨沟区建起了“纺织城”;在北郊建起了石油化工总厂;在南郊修筑了“乌拉泊”、“红雁池”水库和水电站。煤炭更是东西南北开花,四周都建有矿区。市区面积已由七点五平方公里扩展到四十六平方公里,人口已过百万。市内所有通衢之道,铺设了柏油路面,主要街巷都修了地下水道,永远结束了“晴天扬灰,雨后和泥”的脏乱景象。随着经济设建的发展,乌鲁木齐已成为全疆科学文化的中心,全市已有七所大专院校,一百多所中等学校,为新疆的建设培养着各种专业人才。
  乌鲁木齐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其地产煤铁、多木材,草肥水甘”。煤的品种齐全、储量很大,现已探明的即达几十亿吨。云母在二百年前,被当地人称为“水寒石”,削成薄片当作窗户纸用,澈明如镜。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云“云母窗棂片片明,往来人在镜中行”,即是写实。南郊盐湖是戎盐的著名产地之一,“澄澈戎盐出水涯,分明青玉净无瑕”,有的形似美玉,过去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把盐晶整块雕成各种食具,除美观大方外,更有特殊妙处,用这种食具盛手抓羊肉,无需加盐,只要在盘子上擦两下,即得咸淡适口的美味。另外,铁矿、石灰石、水泥原料和建筑用石板都很丰富。据记载,乌鲁木齐地区野生动物也很多,有黄羊、狐狸、鹿、野驴、野猪、狼、豹和雪鸡、野鸡等几十种飞禽走兽,乾隆年间的一些诗著反映,当时人们多穿狐皮,以致集市上“粲粲临风一色黄”。野猪肥大如牛,常常糟践庄稼,当局还专门给驻军拨发火器防范,“小珍入馔只寻常,处处深林是战场”。道光年间,驻乌鲁木齐清军还借打猎操演战阵,直到今天,乌鲁木齐南山一带牧区,还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丰富的资源为乌鲁木齐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
  乌鲁木齐居住着几十个兄弟民族,大家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自治区召开了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来自天山南北的五百名代表,汇聚乌鲁木齐,共诉兄弟情,骨肉爱。用几十个民族的不同语言,从内心里表达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共同心愿。正是枝叶相连,竞芳争艳的民族团结之花,才使得边城乌鲁木齐四季瑰丽多彩。当各个民族都穿上自己独特的服装,或是在街头,或是在公园,到处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季节,美丽的民族服饰,陪衬着壮观的自然景色,使乌鲁木齐呈现着生机盎然的气象,真是“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民族团结之花盛开不谢,乌鲁木齐以无限的青春活力阔步前进。

知识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出版地:1985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回忆的文章等,以便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章节包含:文史资料选辑、人物传记、地方风土。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