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国老教师逸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822
颗粒名称: 一位爱国老教师逸事
分类号: G649;G633;K825
页数: 9
页码: 124-132
摘要: 三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已经不是“新疆王”闭关自守的中心,尽管金树仁政府承袭“老王”衣钵,严密封锁省界线,加强民用邮电检查,遏制外界风云,以保“桃园”残叶,但是人为的屏障终于阻挡不住时代潮流的冲击。从本世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共产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以及派系众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甚至泛土耳其主义思想、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在乌鲁木齐交织活动,冲击着风雨飘摇的金政权。
关键词: 赵元任 注音符号 北京教育 湖南浏阳 乌鲁木齐

内容

昝玉林
  三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已经不是“新疆王”闭关自守的中心,尽管金树仁政府承袭“老王”衣钵,严密封锁省界线,加强民用邮电检查,遏制外界风云,以保“桃园”残叶,但是人为的屏障终于阻挡不住时代潮流的冲击。从本世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共产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以及派系众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甚至泛土耳其主义思想、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在乌鲁木齐交织活动,冲击着风雨飘摇的金政权。在这诸端纷扰的时期,以“民主爱国”思想自居的老教师谭国斌,在乌鲁木齐教育界风流一时,成为人人尽知的人物。
  谭国斌何许人也?他从来不自表家世,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底细,人们只知道他有时给湖南浏阳的老母亲汇寄赡养费,以此得知他是湖南浏阳人。也有人说他和戊戌政变的青年领袖谭嗣同有亲戚关系,这话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因为谭嗣同也是祖籍浏阳。另据谭国斌自己流露,他曾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过书,毕业后在长沙当小学教师。这话可以置信,因为:一、谭国斌从不自我吹嘘;二、谭国斌的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当年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风。后来,谭国斌西出玉门,其中另有一番原委。据说当时有一位湖南浏阳人,在北京担任北详军阀政府教育部要职,此人为谭氏世交,因此将谭国斌引荐到北京教育部充当一名文书。谭国斌在北京教育部供职期间,正是赵元任倡导国语注音符号,这一新鲜事物引起谭国斌的极大兴趣,他通过教育部的关系,得到赵元任的亲自指导。当时,谭国斌讲一口方言很浓的湖南话,这显然是学习国语注音符号的障碍。赵元任建议他一边学习注音符号,一边学习国语(普通话)。于是,他在学习注音符号的写法与读音的同时,经常到天桥说书场去听评书,听相声,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灌耳音”。后来他搞到了一张留声机胶片,一面是赵元任教学注音符号的发音,一面是赵元任演唱的《注音符号歌》,另外,他又从“百代公司”买到一张录有对口相声的胶片。这两张胶片成了他每天学习的教材,一有空闲时间就跟着留声机一同读,一同唱,一同说,很快就学会了注音符号的写法、读音和拼音;基本上掌握了国语发音的特点,并能讲说夹杂着湖南乡音的北京话。
  一九二〇年,新疆省教育厅长刘文龙(湖南岳阳人),到北京教育部办理新疆教育经费,结识了谭国斌,二人攀谈投机,便将谭国斌偕来新疆,担任省教育厅督学职务。以下主要记述这位爱国老教师在乌鲁木齐的活动。

知识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出版地:1985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回忆的文章等,以便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章节包含:文史资料选辑、人物传记、地方风土。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