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小学创建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820
颗粒名称: 启新小学创建始末
分类号: G633;G623;G712
页数: 7
页码: 110-116
摘要: 一九四七年之冬,正当解放战争捷报频传的时刻,我参加了反动部队——国民党青海地方封建割据武装伪骑五军(这个部队入疆后被缩编为暂编骑一师),马呈祥任骑兵指挥官,实系师长;但部下仍以军长呼之,我担任他的私人秘书,从此我又踏上反动军政的道路。
关键词: 新学校 教职员 教务主任 职业学校 省教育厅

内容

王孟扬
  一九四七年之冬,正当解放战争捷报频传的时刻,我参加了反动部队——国民党青海地方封建割据武装伪骑五军(这个部队入疆后被缩编为暂编骑一师),马呈祥任骑兵指挥官,实系师长;但部下仍以军长呼之,我担任他的私人秘书,从此我又踏上反动军政的道路。
  我们知道,旧日的军阀、政客,他们为扩大个人影响,也施用一套权术,用来争取社会上的好评,有的用小恩小惠,表示对劳苦大众的关心和让步;更多的是也倡办一些学校,借以取得“热心教育”的声誉,实际上,更大的目的,是要培训一支忠于自己或有利于自己的“拉拉队”。例如马步芳在西宁创办过一所“昆仑中学”(又名回民中学),马步青在武威创办过一所“青云中学”。就其动机而言,有如前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中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为人民做过一些贡献。
  我是个搞教育出身的人,对军事非其所长,志不在此,我的目的是希望利用马呈祥的经济力量,创办一个我梦寐以求的学校。我在内地曾和同学们创办过诸如“中才小学”及“新月女子中学”等,但我的兴趣和信念则是创办中专的职业学校。我认识到无论中国或外国,古代的文化都是掌握在少数统治贵族的手里,有文化就是治人的劳心者,无文化必须受治于人。即使到民国以后,虽然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各级学校,但是一当了学生,立即与劳动人民有别。我记得我在少年时代,曾到北京农学院参观,归来我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仆役栽苗秧,学员蹴大球,剪枝恐皴手,刈禾怕炙肤……”的句子,为什么学农也要西装革履,油头粉面,不肯力田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听了陶行知先生的讲演,在我脑筋里,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理想的轮廓,就是小学以学文化为主,仍不废弃手工和劳作课目,到中学时期,则以职业教育为主,仍不废弃学文化。按照过去学制,小学六年,中专四年,共为十年,学生毕业时,已届成人,既能独立思考,又有充沛的体力,有了谋生的劳动技术,便可直接投入社会生产的行列。其中更优秀者,当然仍可升入大学,做为专门从事研究的专业人才。但我这个信念,始终未得实现,因为想办个职业学校,其设备方面需用很多的钱财,是我力不能及的。恰巧马呈祥根据他们的“传统”,也要在新疆办一个学校,我也正想利用他的钱财,实现我的理想,因此一拍即合,我即以工作的余暇,来从事于这个学校的筹备工作。
  但当我提出办职业学校的计划,马呈祥却说:“你的计划我也同意,但我看在迪化市特别是南关一带的回民子弟,失学的太多了,急需办一所普通小学。如果办中专职业学校,哪里能有那末多的回族高小毕业生呢?”当时我认为他的话也有道理,因此,我就同意先办小学了。
  想办学,第一要选择校址,购置或建筑校舍;其次,要起一个较有意义的校名。过去的惯例,凡民办学校,均要自起校名,如大学中的南开、复旦,中学中的育英、志成……等等。正因为我准备在办成完小之后,接着就要办职业中专,所以我把这所学校,命名“启新学校”,启新很明显是启迪新风之意。不注明小学字样,可以泛指职专或小学或将来的职业中专。这就是当时我办小学而不标明小学的原因。
  对选择校址的问题,我先选定小南门外,天主堂西侧一块低洼的菜地,因该地卑湿而且发展不大,最后,找到西河坝一所四合房,共二十间,后面有一所大院,后门直通现在的新华南路,后院西部并有清泉流溢,芳草鲜美,原是新疆某官僚的产业,正想出手,于是就以四十五两黄金把这院房子买下了。前院基本可供六班完小之用,后院除可供小型运动场以外,还可以建筑职专楼房。校址买定后,着手制订校章,招聘教职员,修茸旧房,购置课桌椅、教具……等等。在筹备期间,一切顺理成章,进展很快。
  为了进一步建筑校舍,我和马呈祥商妥,由师部派了一个工兵排,首先由南山运来一批木材,工兵排就搭帐篷住在后院,从事运木和备料等工作。这时,我也曾幻想不久的时候,就会在那片碧草如茵的草地,矗立起一座宏伟的楼房,男女青少年学生,进进出出,课堂里传出清脆的讲课声,也听到轧轧缝纫机的音响。
  订立规程,规定课程进度,都有成规可循。当时还有一位从天山师范退职下来的陈三多相助为理,一切都很顺手。问题第一是聘请教员,我深深地知道,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所以我把选聘教员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当时的有利条件是:新疆学院有十来个回族学员,大部分在教育系肄业,他们正联合新(新疆学院)、中(第一中学与女子二校)、师(师范学校)的数十名男女学生,创办了一个“伊斯兰学友会”,并以包崇仁教授(包系云南回族,曾在美国留学,是位经济学专家,解放后在极左路线迫害下自)为会长。在这个团体成立之始,恰巧我也来新,他们就请我当了个名誉理事长。从此,这批回族男女青年,就和我有了联系,这样,我就有了“储才备用”的基地,我首先邀请了马麟、马应举、秦国杰和韩广义等几位应届毕业的同学,作为兼任教师。另外,我又在我曾兼课的女一中高中班毕业生中,请了几位比较优秀的同学任专任教师,并从社会上聘请了几位教学比较有经验的老教师,如王世疆、马青、达震坤等,分别担任级任(现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照一般小学编制,教务主任由校长兼任,不设专职,但因我还兼任军职,不能专顾学校,所以另请当时市九小(校址在天他浴室附近)校长丁德立兼教务主任(后丁辞职、改聘马应麟任教务主任),又委任了事务员一二人。就这样,启新学校的班子就建立起来了。
  为了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对教职员除按市立标准发放工资(当时称为束脩或薪金)外,我规定由学校供应一顿午餐,并各发工作制服一套,这样,全校教职员均愿安心在校工作。
  我的筹备工作基本都搞好了,满以为一贴招生广告,报名者必将踊跃而来,谁知广告公布后,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报名外,回族学生廖若星晨。经我调查了解,第一,回族群众比较保守,一般学龄儿童,都让先读经文,有的家长还认为先读了汉书,宗教观念就会淡薄,所以宁可让孩子到清真寺里去读阿文,而不愿送子弟入校读书。第二,刚刚创办的学校,招收低年级的学生较多,招收较高年级的插班生,就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我吸取我的启蒙母校——北京牛街小学的经验,规定凡属回族学童,每周另加授阿文二小时;第二,凡被录取入校的学童,每人发给便服一套;第三,我动员几位回族教师分别请附近各清真寺阿訇代为宣讲,并动员几个已报名的高年级回族学生,到各处游说。这这样,果然应手奏效,不匝月就招收到回、汉适龄学童(包括初学及插班生)一百余人,除六年级外,基本上完成了完小的六班编制。
  在教学设施方面,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制定学校章程,这与一般小学,没有更大的区别,不过在办学宗旨方面,我强调对儿童进行爱国教育,重视民族团结和热爱乡土(我自编乡土教材),启发儿童独立思考,养成儿童爱劳动习惯,为今后开办职专打好基础。
  二、在对学生品德训练方面,首先制定了校歌,以校歌来表现办学的精神。其次,我在大门前两边墙上,书写八个大字,即:“学习、研究、追求、创造”,以此作为学生前进的方向。此外我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总不忘自己启龄所学的修身课目,我认为那些课目,有格言教训,有嘉言懿行的故事,当然因受时代的局限,不无封建陈腐的糟粕,但也不能排除其良好的一面。因此,我根据过去办学的经验,采用品德训练周的方法,规定了如诚实、互助、公德、礼节……等周目,针对这些周目,首先拟定了一些标语,按周写成标语牌,钉在教室前面,并由我自己或指定教员,适当地准备有关的故事和讲话内容,结合这些周目,发起一些运动,如拾物归公、助人为乐以及节约储蓄……等等。现在我认识到,过去学校设施,大部分是纸上谈兵,在效果方面,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微弱影响而已。
  三、在教学方面,小学教育(可包初中)教学方法一般分为注入与启发两种,对儿童来说,以启发为宜,因这种教学方法,其优点在能引起动机,启发思考。而在三十年代,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小学教学,又产生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艺文附小的自助教学法、北师附小动的教学法……等,也有一定成效。我则强调诱导教学法,即要求教学者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以引起儿童对本课的求知欲望,诱使学生发生求知兴趣,而提高其领会效果。
  在各种校务和教务筹备就绪后,就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开学,同时,还要筹组校委会,以马呈祥为董事长,另聘回文会中几位知名之士为校董,又推举马良骏大阿訇和刘孟纯为名誉理事长。于开学后约一个月即十月中旬补行开学典礼,出席者有全体校董,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代表,骑五军高级将领、回族各寺坊阿訇和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学生都穿起新发的校服,典礼开得很庄严热烈。至此,新疆第一所民办学校——启新学校,就算正式诞生了。
  实际上,这是个短命的学校,因为仅只办了两个学期(即一九四八年秋季与一九四九年春季),至一九四九年九月新疆和平起义已酝酿成熟,马呈祥已决定出国,这个学校就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在马呈祥决定出走前夕,他曾向我表示:他走前,准备把一座西山煤窑拨给学校,作为这个学校的基金,但临行时他又改变了主意,跟我说:“关于这个学校,我已请准包尔汉主席,把它改成省立,仍由你担任校长。”果然,马走后,这个学校即由省教育厅接管,改为新疆省立第四小学校,仍以我为校长。我又继续搞了两个学期,在此期间,我还曾组织本校人才,由我导演并主演了一场《模范家庭》的话剧,用售票收入,添购了一堂桌凳。至一九五〇年,中共新疆分局和省教育厅举办了暑期中小学教师训练班,开始正式接受党的教育,结业后,我被指定转入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担任教员。第四小学由市教育局接收,改为市立小学,我正式把这个学校全部校产、校具、教具和预备建校的很多圆木,统统交给国家、归还到人民怀抱,这所民办的学校就成为历史的名称了。

知识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出版地:1985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回忆的文章等,以便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章节包含:文史资料选辑、人物传记、地方风土。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