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领馆之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753
颗粒名称: 五领馆之调整
分类号: K827;K825;K265
页数: 4
页码: 184-187
摘要: 一九二八年之后有三件大事直接响影于五领馆。第一件是一九二八年(民十七年)七月七日杨增新被刺,金树仁继任。第二件大事,北洋政府垮台,中国首都设在南京,建立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第三件大事是中东铁路事件发生,中苏断绝邦交。新边五领馆实际上是归新疆省政府管辖的,所以杨增新一死,直接响影五领馆的人事问题。“一朝天子一朝臣”,杨的亲家刘长炳和杨的儿子杨应乾首先不安于位,随即去职。南京政府外交部想把新边五领馆的领导权收归中央,暗中有所活动。
关键词: 金树仁 塔什干 南京政府 杨增新 三件大事

内容

一九二八年之后有三件大事直接响影于五领馆。第一件是一九二八年(民十七年)七月七日杨增新被刺,金树仁继任。第二件大事,北洋政府垮台,中国首都设在南京,建立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第三件大事是中东铁路事件发生,中苏断绝邦交。新边五领馆实际上是归新疆省政府管辖的,所以杨增新一死,直接响影五领馆的人事问题。“一朝天子一朝臣”,杨的亲家刘长炳和杨的儿子杨应乾首先不安于位,随即去职。南京政府外交部想把新边五领馆的领导权收归中央,暗中有所活动。中东路案发生后,中苏一时断绝邦交,五领馆要不要关闭当时成了问题。但是,金树仁上台后,五领馆的管辖权仍在新疆当局之手,南京政府未能收归中央领导,五领馆的人事由金树仁作了一次调整,中东路事件并未响影新苏双方的五领馆,就是说中国和苏联断绝帮交而新疆和苏联照旧交往,互不关闭领馆。因此,大体上新边五领馆一切照旧,只是人事调动一下而已。
  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八年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新边五领馆是初期的前段,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的新边五领馆是初期的后段。前段是草创之初。到一九二八年杨增新被刺身死,总领事刘长炳失去靠山,随即辞职,金树仁调牟维潼为总领事。第一,在人事方面作了调整。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当时新疆对俄对苏的所谓外交人材,有四个来源:一是前清俄文学堂(在迪化)出身的,如张绍伯、常永庆……二是北京俄文专修馆出身的,如牟维潼、陈德立、赵国梁、赵国柄……三是新疆少数民族留俄学生,如关清廉、音德善、巴图沁……四是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出身的,如冯祖文、伊尚文、李如桐、刘德恩……其中如牟维潼,音德善等算是新疆外交人材中的几张王牌,金树仁把他们都安插在五领馆了。第二,把总领馆从斜米移到塔什干,这是合理的调整。塔什干是乌孜别克斯坦的首府,新疆侨民大半在塔什干一带(多系工农),其地还有伊朗和阿富汗的总领馆,苏联外交部也设外交总署于此。塔什干只有一个缺点:离迪化较远。但如果设领馆的主要目的在保侨的话,这也不算什么缺点。第三,在领馆的工作方面兼做了一些应由使馆处理的外交活动,例如签订新苏通商协定。
  金树仁志大才疏,手腕不如杨增新,而国内外形势比杨增新时代复杂得多。金树仁上台不久,新疆内部就不太平,南京的中央政权又老打主意。金树仁为了巩固他的割据政权,对苏的睦邻关系不得不留有余地。所以调整五领馆的目的,与关怀侨民的利益无关,而况牟维潼之辈是官僚政客,开头是看不起金树仁,后来,为了个人利害,不得不给金树仁办一点事。

知识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新疆从清末到解放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工商、民族、宗教、历史人物和社会风尚等史料。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和人物等情况,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