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707
颗粒名称: 略述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分类号: G633;G623;I267
页数: 9
页码: 69-77
摘要: 我是新疆奇台县的满族人,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六月考入新疆省立中学第一班读书。一九二四年毕业,经保送升入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一九二八年毕业时,金树仁刚登台,被派充为新疆省政府外交股学习科员,临时又奉委到内地迎接教育厅长刘文龙由俄道回新,一路上做翻译工作。以后,金树仁向外交部保荐我被派充为驻苏联斜米付领事,驻塔什干付领事。盛世才执政时期又被保荐为驻苏联安集延领事和驻斜米领事。
关键词: 金树仁 杨增新 刘文龙 教育厅长 法政专门学校

内容

刘德恩 遗稿
  我是新疆奇台县的满族人,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六月考入新疆省立中学第一班读书。一九二四年毕业,经保送升入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一九二八年毕业时,金树仁刚登台,被派充为新疆省政府外交股学习科员,临时又奉委到内地迎接教育厅长刘文龙由俄道回新,一路上做翻译工作。以后,金树仁向外交部保荐我被派充为驻苏联斜米付领事,驻塔什干付领事。盛世才执政时期又被保荐为驻苏联安集延领事和驻斜米领事。在八年的外交工作过程中,曾和杨、金时代的外交人员共过事,尤其和刘文龙的交谈,使我对于杨增新创办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动机和目的略知一二。仅就所知,略述如下:
  杨增新在吏治方面最感棘手的是外交官缺乏。当时新疆与俄国(以后是苏联)、英国的交涉案件很多,办外交的多是前清末年俄文学堂出身的,以后则是北京俄文专修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的一些人。这些人汉文基础和政法知识有相当水平,但俄文口语较差,在外交场合传译语言之际,显得不够应付。而一些自幼学习俄文的锡族人,如音德善、春宝等,口语流利,但汉文水平却很低。杨增新在通材难得之时,只好截长补短,兼收并用。为了造就边疆外交人材,据当时的教育厅长刘文龙讲:杨增新决定自己开办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计划既定,呈报教育部立案。教育部以新疆师资缺乏,设备不够,没有批准。杨增新说:“你不准你的,我办我的。”因此,学校冠以“新疆省立”四字。实际上是杨增新的私立学校。
  一九二〇年,杨增新在迪化开办新疆省立中学第一班,这一班中学就是为开办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而准备的。学生由各县选送,杨增新对于家境贫寒而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给予照顾,学生赴迪化的旅费由公家发给,考试后出榜前的膳宿费也由学校负担。这次招考,录取了四十九名正取生,二十几名备取生,以后经过补考又录取了伊犁、南疆、镇西来的八名学生。开学时,杨增新亲自来校发卷点名。按规定备取生的伙食费应由自己解决,备取生以家境困难集体请求改为官费生,杨增新也批准了。
  第一班中学除普通课程外,开设俄语课,聘请前俄国驻迪付领事米杰德讲授。俄语分二班上课,每日二学时。汉文教员宋兴周、王云潭都是前清举人出身。第四年开设法制、经济二门课程,为以后在法政学校学习法律打些基础。
  一九二四年,第一班中学毕业,杨增新来与全体学生一同摄影,并给前十名学生各送一本谢彬的《新疆游记》、一本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让学生熟悉新疆的过去和当时的情况,理解他的“无为而治”的统治理论。在我们毕业前,杨增新已着手筹办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委教育厅科长张金镛负责进行。对四十多名毕业生加以严格的甄别,收了三十三名。
  杨增新对这班学生很重视,待遇很优,除学宿费等免费外,每月还有十二两省票津贴(按当时市价可买面粉二百斤)。学校的经费以三道坝官田的田租作基金。校址设在前清中学院内(今十月广扬附近〉。俄语任聘米杰德讲授,课程有俄罗斯地理、历史、古典文学、中日抚顺煤矿外交谈判纪录(俄文)、俄文报纸选读等。至于苏联现代文学,进步思想的论文是绝对禁止采用的。法律课程完全采用北京朝阳大学的讲义。聘请当时迪化知名人士以及内地聘来的专职人员担任讲课。开设心理学、伦理学、法学通论、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世界语等课程。国文选的都是古典文学。国文考试经常出四书题目。现在看来,当时的国文课不只是学习写作,而主要是灌输封建思想。
  学校的行政组织很简单:设教务主任一人,监督教学;事务主任一人,管理学生;庶务一人,负责处理学校会计出纳及另星杂务。没有校长,有人说校长是杨增新兼的,有人说是刘文龙兼的,反正没有专任的校长。
  这个学校的成立,张金镛曾费了一些周折。因为在新疆工作的俄文专修馆或北京俄专毕业的人员,都对这个学校怀着嫉妒的情绪。他们认为杨增新开办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目的是专为抵制他们的,不愿帮忙。
  开学典礼上,教育厅长刘文龙,秉承杨增新的意旨,对学生说:“你们都是本地人,将来法政学校毕业后,你们都是具有当县长的资格,你们要好好读书”等语。有的学生听了这些话,就以官自居起来,认为横竖将来要做官,不好好学习,讲求仪表、应酬,把学习当作应付差事。
  杨增新平常不到学校来,把责任交给刘文龙。刘是前清候补道尹,虽然担任教育厅长,但他那里懂得教育?他把精力全用在“盈丰豫”银号钱庄(天津)的业务上,搞新疆和内地的汇兑。他把学校工作全部交给教务主任张纯熙办理。
  学校的设备极简陋,除课本外,没有图书,没有参考资料,也没有训练学生发展口语的任何措施。因此,学生中能够有条有理讲俄语的不过一、二人而已。据刘文龙对我说:杨增新认为这班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是俄文和法律。杨希望俄文的口语程度要有音德善那样流利,法律知识能有牟维潼那样渊博(这二个人是杨增新统治时期“外交界权威”,一个是阿拉木图的留学生,一个是俄文专修馆的高材生)。俄文教员米杰德是俄罗斯人,学过汉文,所作汉文旧诗,比北京聘来的俄语教员(中国人)水平高多了。我们的学习期限比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多三年。所以杨增新对学生俄文程度是有信心的。法律程度,杨增新也认为有把握,没有对学生抽验。抽验的倒是国文,他不只一次地调阅过国文试卷。
  最后一年,杨增新忽然传见学生。在督办公署二堂,杨增新一个个接见。桌子上放着纸墨笔砚,先叫学生自己填写姓名、年龄、籍贯的表格,然后按名提问,当时没有任何训话。这次为什么要传见?大家都莫名其妙。这个谜一直到我和杨增新的侍从付官王惠、梁善和和红人朱炳等共事后,才略知大概。据说杨增新用人除才干外,还要看一看相貌。他精通“麻衣相法”,能从人的相貌眼神字体中判断出这个人的智愚贤和不肖来。他常说:“才能固然是作事的必具条件,但是本事大的坏人,能够干出更大的坏事来。”我听了这话后,才明白当时杨增新为什么拿着名单死盯着学生,几乎使学生抬不起头来。
  这班学生,有汉、回、维、满、锡伯五个民族。考第一第二名的是回族,前十名里有两个满族,两个锡伯族。有二个维族学生,一个叫郁文彬(维名尤努斯别克),一个叫拉由斯(维名纳斯尔),学习成绩很不坏,在八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二个维族学生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穿的是汉族服装。郁文彬的汉文相当好,在法政教了四年课的教员,到临毕业时还不知道他是维族人。在八年中,也没有发生过有伤民族感情的事。
  毕业典礼,杨增新亲临参加,还有由内地来的钱代表。会上,杨增新授意不要谈政治。省议会议长李溶,在讲话时讲到新疆为啥摘五色旗,挂青天白日旗的原故,杨增新当即给他递了一张“免谈政治”的条子,李溶当场欲罢不能想说不成,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我今天对这个问题没有准备好,以后再谈吧!”下了台。最后,杨增新说:“你们都是新疆本地人,明日就到社会上办事去。本地的事还要本地人人来办。你们这些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实在不够分配。我对你们没有旁的话可以多说,总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千万不要坏本地方的事情”。这席话,我认为是有用意的,杨早已决定离开新疆,他要作些布置,首先他走后,还有生祠在,需要新疆本地人为他捧场,才能名垂久远。他对新疆本地人的提拔或勉励,不过是留余地罢了。至于所谓坏事,就是革命,意思是要学生保持旧秩序,维护官僚封建统治。总之,他对这班学生极尽拉拢利诱之能事,准备在毕业后大力提拔,给他们官做。在毕业前给前十名学生各送了一套《补过斋日记》,从思想上麻痹青年,使他们终身拥护他。
  毕业的学生共三十名(入学时三十三人中,其中二名病故,一名被开除)。以后,出现了二名冒牌的毕业生,一个是杨增新的大儿子杨应乾,一个是新绥汽车公司经理朱炳。我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发现了这事以后,非常气愤地要把真象揭露出来,当时有人对我说:“这种事无论中外,都是司空见惯,你不过是少见多怪而已。况且朱炳与文化界有些往来,声誉日隆,这对你们母校的名誉并无损坏之处。你同朱炳同过事,彼此是朋友,如果你揭发了他,将来见面时就难以为情了。”我听了这些话,认为言之有理,也只好作罢。
  杨增新最怕学校中出来的学生被人叫作“革命党”。谁知他就在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七月七日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第一班毕业典礼的宴会上,被樊耀南杀死了。
  七七刺杨事件发生后,这班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嫌疑,金树仁不敢用,于是毕业生都纷纷回家,准备自谋生计。金树仁之所以痛恨学生,主要是怕学生危害他的统治。其中还有一段插曲: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在毕业前夕,决定星期日在西公园联欢,并已与西公园朱主任商妥。没想到金树仁(当时是政务厅长)同日也要在西公园请客。朱主任只好请学生们腾出地方,学生不让,双方发生了争执。学生方面有杨增新的亲近、云南人张学孔的支持(张为同学胡寿康的妹夫),金树仁虽用软硬手段,仍未达到目的,因此更加讨厌学生。学生知道当政的金树仁对他们不满意,因此也没有人请求破格录用。嗣后有人向金树仁建议,这班学生是政府化了巨额经费,经过八年时间才培养出来的,又都是本地青年子弟,其中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人,如果政府决定不用,试问教育厅今后还办不办学校?金树仁无言可答,想出了一个明用暗挤的办法,说毕业考试不足为凭,须经过本省长兼督办复试后才能量材录用。复试的考官是政务厅科长牟维潼,国文题目叫“学而优则仕”,俄文题是俄译中,内容是有关世界地理的材料。参加复试的是家在迪化的,和在外县生活困难的学生,有一部份学生没有参加复试。发榜后,只以学习科员录用了两个人:一是毕业时第一名马万禄,一个是复试第一名刘德恩,其余没有下文(在杨增新时期,北京俄专的毕业生来新后以二等科员录用,学习科员比二等科员低两级)。后来又用了几个,如冯祖文、李如桐等。有些则是靠关系罢了。
  这班学生尽管受到金树仁的歧视,所受的教育不够理想,但他们毕竟学了八年俄文,获得了一定法律知识,从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如在省政务厅外交股学习办公的几个学生,未逾一年,已能办具有重要性外交文稿,往返俄道做翻译的,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这就引起了金树仁及其僚属们的注意。
  金树仁登台后,为了献媚南京国民党反动派,在迪化设立国民党省党部(当时在迪化只有一个党员,而且是国民党通缉过的受曹锟贿赂的猪仔议员),报请南京中央党部立案,当被斥为伪党部,要派员前来调查,以后派魏元之取道小草地前来新疆。金树仁为了应付已经造成的尴尬局面,把未曾录用的法政学生招入短期党务训练班进行三民主义学习,结业后分发各县充任党务指导委员或派往各区行政长公署量材录用。这就是这班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附记:杨增新在新疆统治了十七年,他是一个封建的守旧人物,他目睹自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军阀混战,以致到处发生革命。有鉴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在新疆推行这种主张。杨增新推崇老庄哲学,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统治。他在《补过斋日记》卷六上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欲人崇实黜华”。这就是要退回到古代尧、舜、禹时代,这是反动的,是逆历史规律的。由于杨增新处在清末民初这一历史年代,目睹政治腐败,军阀间争权夺利而发生混战,致使民不聊生,于是就“民贫思变”,发生了辛亥革命。为此,杨增新提出“无为而治”、“万事者无非顺民性之自然”、“无为即顺天理”的主张。在他统治新疆的十七年,能够听其自然,予民休息,还采取了一些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等措施,因而使新疆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当然,他的目的不是要民富足,而是要稳定他的封建统治。
  杨增新不主张用兵,不用武将,他说:“以文臣典兵则治,以武人干政则乱。”在统治方法上他提出一个“德”字,他说:“尚德之风盛,则天下必冶;尚力之风盛,则天下必乱”。“德”是封建的德,要人驯服,不作任何反抗,实质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杨说:“老子说‘古之为天下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者朝气,在天为曙,在时为春,在人为幼稚时代,在物为初生之候。明者暮气,在天为午,在时为夏,在人为老大时代,在物为成熟之候。’老子生于周季,目击文胜之弊,故欲以还淳返朴者救之。以俭朴持家者,其家运必昌。以忠厚开国者,其国祚必长。故非明之为贵,而愚之为贵也。凡人精明太过者,必无良善之结果。”
  由此可见,杨增新虽是一个封建守旧人物,但并不是一个昏聩愚昧的人。从他作知县一直到任新疆督军,看到一些真实情况,因而,能够比较清醒和冷静地思考和处理一些问題。他在他的《补过斋日记》也谈到一些皇戚贵族后代,有一些只知享乐而无用的人,而一些贫寒之士中有能办事而有为的人。

知识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新疆从清末到解放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工商、民族、宗教、历史人物和社会风尚等史料。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和人物等情况,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