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革命前的杨增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678
颗粒名称: 一、辛亥革命前的杨增新
分类号: F426;K257;I267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杨增新字鼎臣,云南蒙自人,清朝进士。初服官甘肃,曾任河州直属州知州,后任甘肃高等学堂监督,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赴京引见(皇帝),被任为新疆阿克苏道尹。他假道俄国西伯利亚来新到阿克苏赴任。约于宣统二、三年(一九一〇——一九一一)间,调省任新疆按察使(臬司)兼镇迪道。民国元年(一九一二)由清廷臬司一跃而为民国的新疆都督兼民政长。其原因,主要是伊犁响应辛亥革命所促成的。追述杨增新统治新疆十七年的经过,须先谈一谈伊犁这次革命起义。
关键词: 杨增新 杨缵绪 宣统三年 武昌起义 伊犁将军

内容

杨增新字鼎臣,云南蒙自人,清朝进士。初服官甘肃,曾任河州直属州知州,后任甘肃高等学堂监督,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赴京引见(皇帝),被任为新疆阿克苏道尹。他假道俄国西伯利亚来新到阿克苏赴任。约于宣统二、三年(一九一〇——一九一一)间,调省任新疆按察使(臬司)兼镇迪道。民国元年(一九一二)由清廷臬司一跃而为民国的新疆都督兼民政长。其原因,主要是伊犁响应辛亥革命所促成的。追述杨增新统治新疆十七年的经过,须先谈一谈伊犁这次革命起义。
  伊犁起义前,家父潘震任伊、塔兵备道。道署和县署都设在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民国时因与湖南省宁远县同名,故改为伊宁(原名古尔加)。在新疆设省前,因有一礼拜寺建有金顶,又名金顶寺。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八、九月间,我正住在伊塔道署。当时驻惠远的伊犁将军为广福,距惠远十五华里的绥定为伊犁镇、伊犁府和绥定县所在地(民国裁府留县)。当时,伊犁镇是安徽人周得胜(玉魁),伊犁府为湖南人贺家栋(伯龙),兼任伊犁将军署的文案处(等于秘书长)。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一九〇七——一九〇八)间,长庚第三次任伊犁将军时,随全国倡办新政之后,开办学堂和工厂,编练新军。他曾奏调湖北所练陆军一营来新,连同在伊的满营及锡伯、索伦(达斡尔)、察哈尔、额鲁特等四领队的子弟兵编为一混成协,以从湖北调来新军中曾留学日本仕官学校的鄂人杨缵绪(述周)任协领。在将军公署附近,设立陆军督练公所和讲武堂,附设陆军小学堂。讲武堂监督兼总教练为日本人原尚志。冯特民、李辅黄(亚权)等人多在督练公所任职,冯特民并在惠远创办新疆第一个小型报刊,取名《伊犁白话报》,表面上是启发民智,实则暗中传播革命思想。
  宣统元年(一九〇九)长庚调任陕甘总督,广福继任伊犁将军。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清廷拟将川人集资所办的川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激起了四川人民争路风潮,从而引起了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当时帝俄驻伊犁的领事馆设在伊宁,附近设有邮电局,线路从伊宁经绥定至霍尔果斯,直达俄境,线路畅通无阻。俄领馆电讯传递和所有俄国报纸所载关于中国的消息非常迅速灵通。而我们自己的线路年久失修,经常中断,自伊宁发至省内各地的电报,须经过绥定一段俄国线路才能转到中国线路,十分迟缓,当时有“骆驼电报”之称。在此情况下,伊犁所得关内消息比省城灵通得多。所有武昌起义、长江南北各省闻风响应的消息,俄领馆收到的报纸和电讯每天都有报道。当时领馆中有专习汉满等文的学生数名,汉文教员是前任道署外交局局长的段某(甘肃人忘其名),他经常翻译这项消息供道署等处传阅。冯特民此时常从惠远(距伊宁约九十华里)来伊宁,到道署外交局局长李钟麟(绥定)处,探听内地革命新闻,我也常往外交局去,因而与冯特民相识。我是在省城高等学堂肄业,因违犯清制剪去发辫而退学的学生,思想认识较新,冯也是当时的新人物,彼此气味相投,特别与我要好。但并未将惠远起义的密谋向我透露过。此时,清廷命新任杭州将军志锐与伊犁将军广福对调,志已到伊接任。广福行伍出身,虽无文化和定见,但为人宽厚,颇得人心。志锐与光绪是亲戚,汉文较好、颇有才名。他恃才傲物,对下严厉,对广福不免轻视,而对于湖北调来的新军,因武昌起义关系特加忌恨。他到任后,首先裁减新军,杨缵绪被迫辞去协统职务。杨本来准备假道俄境东归,因欠伊犁军署所属官钱局公款三千两,一时不得脱身。其他新军人物也都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于宣统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在惠远燃起的反清的炮火,一夜之间,大功告成,推广福为伊新都督,成立了伊新都督府,以杨缵绪为总司令,贺家栋长民政,冯特民长外交、黄立中长财政,其他如徐建国、李辅黄、李梦彪、冯大树、郝可权、马凌霄,以及事先联络协同合作起义的哥老会首领徐三泰和回族马大鼻子等人都分别给予军职(关于起义之前的秘密布置和当夜进攻各处的情况,原甘肃省长、前伊犁协统本部司书邓宝珊,还有通宝先生所提供的材料,都较详细,这里不多谈了)。
  清朝镇西(巴里坤)秀才李溶(民国时被杨增新派为北京国会议员,继而任沙雅县长、迪化道尹,盛世才时曾任新省主席),在伊犁革命前任伊犁府训导兼惠远两等学堂堂长。伊犁起义之夜,他在睡梦中被炮声惊醒,仓惶由学堂和城内逃出,暗中摸索步行了半夜,天明时才行至伊宁。据他说,夜间被炮声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披衣穿袜,未及穿鞋,即由学堂倒污水的洞中和城壕洞中爬出来。这是当时我们最早听到惠远的情况,但不知系何种事变。下午,惠远和绥定陆续来人,始知杨缵绪领导新军革命,志锐被杀。傍晚,伊新都督府的告示传到伊宁,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并照会帝俄驻伊犁领事,一切照旧办理。第三日,冯特民率原将军署哈萨处处长福善(锡伯族)来伊宁接收道署,我全家即于伊犁起义的第四日移出道署。在我们移居的前一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忽闻哄然一声,全城震动,势同剧烈地震。不久由绥定传来消息,始知是入驻绥定的伊犁镇周玉魁将镇署火药库燃起自焚造成的。据说,起义军催他移交并迁出镇署,他在绥定有自建的公馆,已令他的妻室迁入,而他本人尚居镇署。是日,他带同爱妾(一说只他一人)到镇署火药库,借故将守库和随从人员遣出,用所吸长旱烟斗中的火,引燃火药而自焚,为清廷殉了难。以后,我们接触惠远来的人较多,据他们说,开始时杨缵绪并无革命主张,但怕遭志锐毒手,亟愿离开伊犁。但因欠公款,无法摆脱。主张起义最力的冯特民、李亚权等人,将杨说服,才决定领导革命。贺家栋在广福任将军时,一切奏章及对外公文,都由他主持,权力颇大。志锐到任,自己能处理公文,对贺并不重视,贺因此对志锐不满,故也倾向革命,事前与杨缵绪等已有默契。惠远起义之夜,杨即派人深夜将贺约到惠远商会开会。广福受志锐轻视,对志锐有意见。当新军攻打北库不下时,杨缵绪也觉得新军人力没有满营及四领队的人数多,故跪求广福出面调停,至于下泪。广福以对旧属军民的关怀,出面调停,下令双方停战,使伊犁避免了一场大的流血惨剧。广福接受伊新都督之任,多少受了贺家栋的影响。志锐自恃有满蒙之众,精锐武器多存北库,不由新军掌握,因而未作严密防范。当新军纵火进攻军署时,他的卫队稍作抵御,即行逃散。临时他左右已无可靠之人,仓促由军署马号逃匿铭协领处(亦称乌协领,乌是姓,铭是名)。当双方停战后,杨下令搜寻志锐,铭协领的女婿(忘其名)是新军中军官,消息较灵,故铭协领极力劝志锐出逃,以免他全家受累。志锐又从他家逃出,出走不远,即被新军搜寻人员认出捉获,押赴商会。行至鼓楼官钱局门前时,被人一枪击毙。同时被枪杀的还有志锐的亲信副官吕某。
  一九一二年二月间,新疆巡抚袁大化尚未知清廷大势已去,曾命他的亲信陆军协统王佩兰发兵至乌苏,驻固尔图与伊方交战,伊方东进司令李亚权告急,杨缵绪自率援军至精河东黑山头迎击省军,一战而占领沙泉子,省军伤亡极重。从此双方相持,再未作战。
  此时,省方才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大总统职,任袁大化为新疆都督。袁举喀什道袁鸿佑以自代。袁鸿佑在起身来迪化前夕,被喀什镇标中哥老会首领边永福、魏得喜等人刺杀。这时,藩司陈际唐等都纷纷假俄道东归,袁大化始请北京任臬司兼藩司的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招募回军自卫,袁大化率王佩兰及所属陆军东去入关。
  杨增新接任都督兼民政长,还兼财政。他首先与伊方议和,各派代表在塔城和谈。和议条款中有:(一)伊方在起义后所借帝俄道胜银行伊犁分行五十万卢布由新疆省府承还,(二)伊犁以前将军署官钱局所发行票面每张一千文或五百文制钱的纸币,由省库按每一千文折合省币六钱,一律收清;(三〉所有伊方起义人员,由省方分别优予安置。伊犁方面,冯特民和李亚权对和议条款颇有异议,但北京已正式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兼民政长,而伊方与北京尚未直接发生关系,且军用浩繁,财政困难,故不得不和。和谈后,杨增新请北京任命广福为伊犁镇边使,调杨缵绪为喀什提督,贺家栋、徐建国等赴省旋皆东归,黄立中任新疆财政司长,冯、李二人仍留在伊犁镇边使署主持一切。不久,杨增新派鄂人匡可行来伊,襄助广福,暗中唆使马大鼻子(时任营长)戕杀冯、李二人。从此,伊犁革命势力冰消瓦解。杨增新大权在握,开始了他统治新疆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如果没有伊犁革命,袁鸿佑的被刺,南疆哥老会的戕官劫狱和哈密维族人民起义,新疆将有另一种局面,杨增新不至一跃而为都督。可以说,杨增新登台是伊犁革命促成的。
  伊新都督府成立后,与迪化省方隔绝,伊犁邮局所用邮票得不到管理局的供应,而惠远、伊宁、绥定、霍尔果斯以及精河之间寄递公文、信件,由军政府另制一种伊犁通用邮票。新伊统一后,这种邮票颇为外国人所重视。当时我从伊宁城外东梁天主堂神甫比利时人梁萌德习英文,他经常托我代他收集此项邮票。宁远讲武堂监督兼教练日本人原尚志移住天主堂,我与之相识,据他所谈惠远起义经过,大致与我上面所述相同。

知识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新疆从清末到解放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工商、民族、宗教、历史人物和社会风尚等史料。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和人物等情况,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