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共鄯善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9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共鄯善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分类号: D261;F426;D262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1972年12月31日至1973年1月7日,中共鄯善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86人(实到278人),列席代表83人,共计361人。其中妇女党员代表47人,占代表总数的16%;工农兵党员代表239人,占83%;青年党员代表100人(其中25岁以下的17人),占34.9%;少数民族党员代表221人,占76.9%。
关键词: 鄯善县 核心小组 文化大革命 维吾尔族 第三次

内容

1972年12月31日至1973年1月7日,中共鄯善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86人(实到278人),列席代表83人,共计361人。其中妇女党员代表47人,占代表总数的16%;工农兵党员代表239人,占83%;青年党员代表100人(其中25岁以下的17人),占34.9%;少数民族党员代表221人,占76.9%。
  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温忠厚向大会作了题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对“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路线斗争进行了总结,指出“一打三反”犯了扩大化错误。在生产方面,农业除棉花略有增长外,粮食减产,有的人民公社不够“三留”(口粮、种子、饲料),葡萄减产40%,牲畜减少了 2万头,煤矿11个月的产量只接近1971年的一半。报告强调,要坚持九大路线,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坚持以粮为纲,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进一步开展革命大批判,加强党的“五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代表大会通过了温忠厚所作的报告。会议期间,原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周同生等人对全县的批林整风、公安政法、民兵战备、农牧业生产等方面作了重点发言,并由原县级老干部代表和各公社、各系统代表20人作了发言。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鄯善县第三届委员会,选出29名县委委员,其中妇女5人,占17.2%;少数民族16人,占55%;青年5人,占17.2%。第三届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县委常委11人(按姓氏笔画):马启福(回族)、布娃西汗·铁木尔(维吾尔族,女)、尼牙孜·黑吾祖力(维吾尔族)、沙尔汗·绕孜(维吾尔族,女)、李艺林、库尔班·汗木都(维吾尔族)、周同生(军队代表)、买合木提·斯林木(维吾尔族)、温忠厚(军队代表)、赵维新、侯文元。李艺林任书记,温忠厚、侯文元、买合木提·斯林木、赵维新任副书记。
  中共鄯善县第三次党代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召开的,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不能清醒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但解放了一批老干部,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抓了纠正国民经济的冒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着重提出批判极左思潮,批判无政府主义,努力纠正“左”倾错误,使1972年和1973年的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
  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后,1973年1月24日,中共鄯善县委恢复。随着地方领导干部的陆续“解放”和恢复工作,自治区党委和哈密地区党的核心小组对第三届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军队干部陆续调回,不再担任地方领导职务。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第一卷)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历届鄯善县委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历经的风雨历程,全面反映了鄯善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1950年至1978年发展变迁的全貌,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