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9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分类号: D262;F426;I267
页数: 4
页码: 153-156
摘要: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高等、中等学校即“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工厂、商业等停止招工,各类商业和服务业都处于停滞状态。大批的初、高中学生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长期滞留在社会上,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上山下乡便成为当时解决城市(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各地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关键词: 鄯善县 上山下乡 接受再教育 贫下中农 知识青年

内容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高等、中等学校即“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工厂、商业等停止招工,各类商业和服务业都处于停滞状态。大批的初、高中学生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长期滞留在社会上,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上山下乡便成为当时解决城市(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各地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1969年3月,鄯善县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之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的知识青年到鄯善县插队。为安排好接受再教育的学生,县革命委员会要求各公社均要接待、安置和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并抽调社队干部为知识青年建家立舍,购置生产、生活用品,解决好知识青年劳动、生活上的问题。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安置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地方生活安排不当,有的地方生产指导不力,使知青生产、生活出现问题。为加强知青的管理,1973年8月,县委召开三干会议,学习中央转发国务院《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检查了一些公社大队下乡知青的生产、生活状况,对知青的安置、管理、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1974年年初,县委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领导主管知青工作,加强重视力度。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要求各公社要建立健全有干部、贫下中农(牧)和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的三结合领导小组。1975年2月,县委组织部任命到鄯善县接受再教育的三道岭煤矿知识青年领队6个人为6个公社的党政领导副职。并要求定期抽调人员对各公社知青点进行检查,解决知青的口粮、住房、烧柴、医疗、教育、经费开支等问题。1970年3月,全县有1 697名初中、高中毕业生到6个公社、1个场接受再教育,国家拨给县安置费40万元,以此缓解各公社的财政压力。机构成立后,知青的安置由插队落户改为建“知青点”,进行适当集中,以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由带队的领导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的在公社里建立集体所有制的青年队。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知青劳动记工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知识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红旗公社十一大队一生产队的下乡知青沈美珍和她的科学实验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拜贫下中农为师,大搞棉花田间科学管理实验,夺得亩产皮棉103.5千克的高产,超过常年产量的一倍半。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各知青点还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业余演出队,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到县城、公社、农场等地演出,活跃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69 ~1977年有770名知识青年分布在全县的105个生产队、5个实验站和1个知青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知青陆续返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运动缓解了城市失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稳定。虽然让大批青年在青春年华的最佳时期去参加体力劳动,使知识青年接受了锻炼,增加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但是,这种做法使青年失去了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困难。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 第一卷 (1949~1978)》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中国共产党鄯善县地方史》(第一卷)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历届鄯善县委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历经的风雨历程,全面反映了鄯善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1950年至1978年发展变迁的全貌,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