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日益发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659
颗粒名称: 交通运输日益发达
分类号: F426;F542;F127
页数: 4
页码: 136-139
摘要: 解放前,伊、塔、阿三区的交通仅有从乌鲁木齐到霍尔果斯、从清水河到伊宁和从乌苏到塔城的三条简易公路,路面坎坷不平,桥涵残缺不全。营用汽车总共不到十辆,且都是破旧不堪的卡车。乌鲁木齐至伊宁和塔城虽有小型飞机通航,但由于设备简陋,基本上处于半停航状态。那时,三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马拉的槽予车、六根棍车、铁轮大车和牛拉的木轮大车,再就是用马、牛、骆驼和毛驴驮运。
关键词: 独山子 公路建设 阿勒泰 自治州 乌鲁木齐

内容

解放前,伊、塔、阿三区的交通仅有从乌鲁木齐到霍尔果斯、从清水河到伊宁和从乌苏到塔城的三条简易公路,路面坎坷不平,桥涵残缺不全。营用汽车总共不到十辆,且都是破旧不堪的卡车。乌鲁木齐至伊宁和塔城虽有小型飞机通航,但由于设备简陋,基本上处于半停航状态。那时,三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马拉的槽予车、六根棍车、铁轮大车和牛拉的木轮大车,再就是用马、牛、骆驼和毛驴驮运。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同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极不相称,有限的农牧产品运不出去,工业品运不进来,加上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三区的经济文化得不到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困苦。
  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自治州的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大量增添,现在全州三个地区、二十四个县、市全部通了汽车,县以下的公社、农牧场和大部分生产大队也通了汽车,形成了以伊宁市、乌苏县和布尔津县为枢纽的四通八达、横纵交错的公路交通网。同时,发展了民用航空,大力扶持了民间畜力运输事业,弥补了汽车运输之不足。
  三十多年来,:自治州各地的公路建设是遵循“统一规划,重点修建,先通畅,逐步提高”的方针进行的。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交通运输部门在人民解放军、农垦部队和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彻底改建和整修了旧有公路,疏通了主要千线、保证了伊、塔、阿三个地区与乌鲁木齐的客货运输。一九五四年自治州成立后,新建了富蕴吉木乃、伊宁至东麻札等干线公路,并在延伸克拉玛依经乌尔禾至阿勒泰公路的同时,对独山子至克拉玛依的公路又进行改建,为发展新疆石油工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公路建设中,认真贯彻了“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方针,采取专业筑路与群众筑路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农牧业生产空闲季节,在专业队的协助指导下,修建了县以下地方公路。上百条公路和县社简易公路象脉络一样伸展到各个城镇、工矿区、林区和各社场。从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哈巴河桥、额尔齐斯河布尔律桥、额敏河桥、巩乃斯河则克台桥、特克斯河解放桥、喀什河桥等二十七座大跨度永久性桥梁,凌波飞架,先后竣工通车。尤其是伊犁河大桥和雅玛图大桥分别于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八三年先后建成通车后,结束了千百年来用缆绳拉木船摆渡的落后局面。
  十年浩劫期间,自治州交通运输事业同样遭到了破坏,不仅新建项目很少,而且对已建成的公路也由于养护不善,形成了许多“搓板路”,给行车带来了困难。
  粉碎“四人帮”以后,以技术改造为中心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短短的几年间,对乌鲁木齐至伊宁市、清水河至霍尔果斯、车排子至塔城、独山子至阿勒泰、富蕴至吉木乃等十八条干线公路进行了全面大修或改建,并且大都铺设了沥青路面。根据“民办公助”原则,围绕农牧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实行“民工建勤”,大搞地方公路建设,出现了群众建勤筑路和路旁植树绿化的高潮。至一九八二年底,全州通车公路里程达一万一千四百多公里,为一九四九年的十六倍,其中列入国家编号的公路有一百一十五条,计五千八百多公里。
  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自治州先后组建了两个公路专业施工队伍。截至一九八二年底,共拥有四百多名职工,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筑路机械,为自治州的公路基本建设做出了贡献。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养护工作也逐步加强。现在,全州共设有四个养路总段,下辖二十二个公路段,还组建了十兰个全民所有制的县养路队。他们分别担负着良治州境内的国家干线公路和主要县社地方公路及专用公路的养护任务,保证了公路汽车运输的正常通行。
  塔城地区的乌苏县是自治州公路交通的总枢纽。乌鲁木齐至伊宁、阿勒泰至独山子这两条重要干线公路交汇于此。向东,经乌鲁木齐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向西,可直达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向南,与新疆最大的炼油基地独山子相接;向北,可达塔城;向东北,通抵阿勒泰。自治区在这里设有一个汽车运输公司,有三百多辆载童汽车,常年为自治州和北疆地区集散着大量的物资。
  自治州境内的交通运输以汽车为主。三十多年来,在国家与自治区的关怀和支援下,汽车逐年增加。截至一九八二年底,全州汽车总数已增加到近万辆。货运方面,现在每年将七、八十万吨的农机具、化肥、农药、水呢、钢材及日用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农牧区,又把上百万吨的粮、油、肉、棉花、皮毛、木材及其它土特产品运进城市,满足了自治州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治州的汽车客运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五十年代逐步用卡车取代了古老的马拉“六根棍”车,六十年代以蓬子车取伐了卡车,七十年代以后,又以新型的大轿车取代了篷子车。从州地到县社(场)和一些大队,设立了客运站,开放了定时、定点、定路线的客运班车。截至一九八二年底,自治州已有二百六十多辆大轿车。这些车辆常年满载各族旅客,川流不息地奔驰在通往各城镇、社(场)的公路上。
  一九五〇年重建了伊守机场,设立了民航站,并正式开航。自治州成立以后,又先后开辟了乌鲁木齐至阿勒泰、克拉玛依和富蕴的航线,并建立了民航站,以后逐渐增加了航运班次,改进了机场设施,从而大太力加强了自治州与祖国内地的往来;开展了测绘、探矿、航摄、急救、护林、种草、造林以及人工降雨、降雪等专业飞行,为捉进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治州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长期以来,畜力运输一直是一支重要的运输力量。随着汽车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民间畜力运输在整个运输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它具有方便灵活、适应牲强的特点,现在除“六根棍”、“槽子车”等古老运输工具基本消失外,畜力胶轮大车和架子车还活跃在城郊和农牧区。特别是个体的畜力运输力量,无论在繁忙的集市贸易中,还是在各族群众婚丧嫁娶的活动中,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也点缀着传统的民族色彩的生活。

知识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