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牧区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634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的牧区工作
分类号: D625;F326;D92
页数: 4
页码: 57-60
摘要: 自治州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是以牧为主或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半农半牧县。解放初期,牧区还残存着氏族部落和王公、千百户长制度,其头目有王、贝子、公、昂布、台吉、乌库尔台、扎兰、藏根、百户长、五十户长等称号。乌库尔台以上均为世袭的贵族。这些封建王公和部落头目以及牧主巴依(财主)长期统治着牧民,霸占着四分之三的牧场和草场,占有约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牲畜。他们享有种种封建特权,任意强迫牧民服各种无偿劳役。
关键词: 解放前 阿勒泰地区 逐步提高 上层人士 生产贷款

内容

自治州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是以牧为主或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半农半牧县。解放初期,牧区还残存着氏族部落和王公、千百户长制度,其头目有王、贝子、公、昂布、台吉、乌库尔台、扎兰、藏根、百户长、五十户长等称号。乌库尔台以上均为世袭的贵族。这些封建王公和部落头目以及牧主巴依(财主)长期统治着牧民,霸占着四分之三的牧场和草场,占有约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牲畜。他们享有种种封建特权,任意强迫牧民服各种无偿劳役。他们的牲畜由牧工放牧,但所给工资很少,使牧工难于维持最低生活。伊、塔地区牧工一年的工资只有四到六只绵羊和少许的牛奶、羊毛。在阿勒泰给牧主放牧五百只牲畜的牧工,一年的工资才有六只当年生的小羊羔。贫苦牧民在牧主的牧场上放牧要交纳租金,夏牧场每群羊(五百只)交租羊一、二只,冬牧场每一百只羊要交租羊一至三只。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榨,草原上没有进行什么基本建设,牧业生产只能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一旦遇到风雪灾害,常常濒于绝境。加之土匪连年骚扰,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各种疫病经常发生,牧区人口不断下降,到解放前夕,阿勒泰地区哈萨克人口只余下六、七万人,富蕴县只剩下九千多人。千里草原,人烟稀少,和伊犁、塔城农业区相比,各族牧民的灾难更为深重。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当时牧区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了许多休养生息的工作。首先剿灭了乌斯满等土匪,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解除牧区人民的思想顾虑。通过牧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废除了王公、千百户长制度,建立了以贫苦牧民为主体并吸收部分上层人士参加的牧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了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各民族和部落之间的友好团结,初步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由于牧区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牧主经济带有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因此,对牧区的改革必须慎重。牧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和保护与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政策,从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入手,大力开展工作。第一,发放了大量的生产贷款和生活救济款,帮助贫苦牧民恢复生产和维持生活。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四年,发放枚业生产贷款一百四十四万元,使一些丧失生产资料的贫苦牧民得到了牲畜,有了发展生产的基础。第二,调整牧草场,协助解决牧草场纠纷。根据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团结的原则,采取协商互让的方式,调解了牧草场纠纷,推行了划区轮牧,合理地调整了牧草场。并成立了各级牧草场管理机构,统一安排与合理使用牧草场,从而大大提高了牧草场的载畜量;第三,领导和帮助牧民割草贮草,修盖棚圈、消除兽害,防治畜疫,改进牲畜饲养管理方法,逐步提高了生产水平;第四,提倡农牧结合,以解决牧民口粮和牲畜饲料等问题。阿勒泰地区解放初只有耕地十二万亩,到一九五五年已经发展到三十万亩。此外,还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组织牧民兼营副业生产,如采矿、打猎、捕鱼等,从各方面寻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途径。
  为了解决牧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在牧区成立了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了流动贸易小组,深入牧区大力开展贸易活动。贸易公司和供销社成立后,把大批的生产资料如洋犁、割草机等,生活资料如面粉、茶叶、布匹等运到牧区平价出售。同时,合理收购牧区的各种畜产品和土特产品,保证了牧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据一九五二年托里县四区二乡调查,在收购价格上,夏羊毛比解放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九,秋羊毛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五,山羊绒毛提高了二倍多,驼毛提高了一倍多。在销售价格上,茶叶比解放前降低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二,布匹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三。
  为了发展牧区的文教卫生事业,除在牧区逐步建立医院和卫生院,培养少数民族卫生员和接生员外,还派出巡回医疗队,免费为牧民医治疾病。同时,普遍建立了帐篷流动小学和识字班,派出电影放映队深入牧区,为牧民放映电影,改善了牧民的文化生活。
  在贯彻执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中,首先对劳动牧民进行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努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同时,对牧主、上层人士和部落头目召开座谈会,交待党的各项政策,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然后在广大牧民阶级觉悟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领导地签订了牧工、牧主两利合同,内容包括牧放牲畜的数量、期限、工资额与支付办法等。通过签订两利合同,普遍提高了牧工工资,并禁止牧主虐待牧工、克扣牧工工资和随意解雇牧工等违法行为,有力地保障了牧工的人身自由和平等权利。到一九五五年,牧工工资比解放前提高两倍以上。在畜牧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全州各种牲畜已发展到五百三十万头,比解放初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八;特别是劳动牧民的牲畜发展更快,解放前的无畜户到一九五四年都有了牲畜。牧民群众说:“过去只看到巴依的肥羊,今天我们也抱上了自己的羊羔。解放前草原上暗无天日,解放后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知识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