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表联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拜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0585
颗粒名称: 五、代表联系
分类号: D624;D92;F426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由主任、副主任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同代表开展联系活动,倾听县人民代表对本县各方面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通过代表联系,加强县人民代表对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监督,使“一府两院”的工作置于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促进全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发展,促进全县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县人大常委会 人民代表 乡镇人大主席 人大常委会 代表小组

内容

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由主任、副主任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同代表开展联系活动,倾听县人民代表对本县各方面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通过代表联系,加强县人民代表对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监督,使“一府两院”的工作置于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促进全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发展,促进全县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1982年2月11日,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关于成立人民代表小组的决定,按县直单位、社场划分,将县第七届196名县人民代表划分为16个代表小组,要求各代表小组至少一个月搞一次联系活动,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并向县人大常委会汇报。4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工作人员到赛里木公社召开代表小组会议,听取意见。代表主要反映该公社农田次生盐碱化严重的提案,建议挖排碱渠,要求县政府给予物资上的帮助。县人大常委会把这事作为紧急提案上报县委,要求县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县政府立即研究制定方案,拨出经费和物资支援挖渠排碱工程。11月2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出5~20日代表联系的分工意见。每个正副主任都确定负责承包的单位。代表联系的内容是:(1)了解三个布告执行情况。(2)听取代表意见、建议。(3)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4)向代表小组组长了解代表活动情况。1983年3月9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东、西、中三片下基层传达自治区党代会精神,进行代表联系活动。
  1985年3月11日,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成立人民代表小组的决定,将全县200名县人民代表划分为16个代表小组。3月25日至4月5日,县八届人大常委会三名副主任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分东、西、中三片对全县十四个乡、镇、场进行一次全面联系代表的工作。每到一个乡、镇、场就召开人民代表座谈会,宣读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提案处理结果和答复意见,对每件提案的处理结果都向代表门做说明和解释,并认真听取代表们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本着能就地解决的就立即解决,需经过研究后解决或答复的,向代表们说明情况和原因。9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机关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用15天时间,分头到6乡1镇及城区部分工厂、学校、商业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代表联系活动。每到一处,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经整理后转交县政府研究解决。1986年4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城区代表联系座谈会,主要内容是向代表解答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提案情况。
  1987年县九届人大常委会将163名县人大代表划分为16个代表小组。9月~10月组织机关人员用40余天时间对15个乡、镇、场进行代表联系活动,宣传贯彻县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并对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提案作了答复,收集代表对教育、卫生、文化、农业、五好建设、水库搬迁、农业用柴油、农场土地等方面的意见64件,转有关单位解决答复。1989年8月~10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赴全县15个乡、镇、场,76个村,104户困难户和五保户,11户重点户家庭,传达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案的答复,组织102名县九届人大代表和本乡人大代表、乡党委与乡政府负责人及有关人员280名座谈,听取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1990年,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将170名县人民代表划分为16个代表小组。6月11日~7月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本机关人员赴全县15个乡、镇、场进行代表联系活动,联系县乡两级人民代表、乡村及机关干部615人,听取15个单位关于传达贯彻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自治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扫除“六害”、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治安情况的汇报。8月28日~9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对13个乡、镇,2个农场进行代表联系活动,向县人民代表、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传达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案的办理结果。1991年8月19~20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联席会议。会议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工作暂行条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介绍各乡镇人大主席团换届以来的工作情况和各自的经验,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993年,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将168名县人民代表划分为17个代表小组。6月23~29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分两个组赴全县15个乡、镇、场,主要解以下几个方面:(1)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工作,各代表小组开展代表活动的情况,乡人民代表编组情况。(2)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自治区八届人大会议和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情况。(3)代表提案的办理情况。通过联系活动,发现问题,建议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主席团工作的领导,保证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发挥法律监督作用,主持人大工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主席团的法律监督。要求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来争取党委的支持。建议各职能部门认真对待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0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到各乡、镇、场进行代表联系活动,主要了解贯彻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情况。
  1994年,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于7月、9月分别深入到各乡镇,联系县乡人大代表;了解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情况,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6月底以前,以书面形式办理答复完毕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102件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
  1995年,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领导全年联系代表两次。5月份,组织代表开展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的视察检查。7月、8月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开展对县乡司法机关工作评议活动。12月组织代表对法院评议,促进司法的工作和廉政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5月底办理答复完毕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110件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
  1996年,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领导注重联系代表,于4月、8月分别到各乡镇开展代表联系工作,主要了解:(1)乡镇人大代表和县人大代表小组开展代表活动情况。(2)代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学习情况。(3)乡镇人大主席团开展乡镇人大工作情况。(4)安排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代表小组今后工作事项。
  1997年6月、7月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领导,深入各乡镇,了解代表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调查摸底代表的现状,为下半年县上换届选举工作奠定基础。
  1998年,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将170名县代表划分为16个代表小组。5月16~27日人大常委会领导深入各乡镇联系代表,了解新一届代表的工作、生活情况。通过走访、座谈,加深对代表的了解。在6月底以前办理完毕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191件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
  1999年,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于10月份,组织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分别到16个乡镇场联系代表,听取代表对两院执法工作的意见情况;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两院存在的不足和建议意见。县人大常委会领导每月都要到乡镇联系代表,全年共联系代表12次。在6月底以前,办理答复完毕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106件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
  2000年,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制定联系代表制度,组织代表开展工作监督检查和执法视察调查。7月组织县人大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开展《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学习,参观县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阿合布隆水利工程项目。8月根据亚吐尔乡一名县人大代表、布隆乡6村、9村二名县人民代表要求,安排第一次代表约见县长活动。县长艾买提•玉素甫对代表们提出有关农业、教育、文化等9个方面的问题一一答复,代表们比较满意。之后,有两个乡也相继开展代表约见活动。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拜城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截至2000年,从建置与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与民族等方面记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的历史与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