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体制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4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营体制变革
分类号: F426;F323;F326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1958年5月,克拉玛依市建市时,划归市辖的主要农牧区有乌尔禾、小拐等地。同年12月,乌尔禾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移交克拉玛依市,时有居民136户、409人,耕地4 100亩,播种面积仅1 500亩。1959年3月,小拐由沙湾县移交克拉玛依市管辖。小拐乡有居民68户、337人,耕地2 000亩,牲畜2 000多头(只)。小拐公私合营牧场有牧民4户、34人,劳动力8人,有各类牲畜1 609头(只)。
关键词: 人民公社 人均收入 克拉玛依市 乌尔禾 生产经营

内容

1958年5月,克拉玛依市建市时,划归市辖的主要农牧区有乌尔禾、小拐等地。同年12月,乌尔禾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移交克拉玛依市,时有居民136户、409人,耕地4 100亩,播种面积仅1 500亩。1959年3月,小拐由沙湾县移交克拉玛依市管辖。小拐乡有居民68户、337人,耕地2 000亩,牲畜2 000多头(只)。小拐公私合营牧场有牧民4户、34人,劳动力8人,有各类牲畜1 609头(只)。
  1959年6月,小拐新光人民公社和乌尔禾红光人民公社先后成立,为政企合一的基层单位,各行各业归公社统一领导,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耕地为公社生产队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农牧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制度。小拐和乌尔禾划归克拉玛依市后,两地得到城市提供的信息、资金、能源和农业生产原料等多方面援助,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当年,年人均收入222.31元。
  1961~1963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收入不断下降。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错误干扰,生产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封闭型的小圈,管理上行政干预过多,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年人均收入一直在200元以下。1967年,人均收入下降到116.1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和完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人均收入逐年上升。1979年11月,小拐公私合营牧场改为小拐国营牧场。1980年,克拉玛依市第一个社办企业——小拐人民公社红砖厂建成,当年生产红砖53.54万块,实现总收入10.05万元。1983年,小拐乡和乌尔禾乡进一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除小拐乡三队外,其他各队普遍实行责任田和口粮田相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责任田按劳力分配,口粮田按人口分配。农牧民得到了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服务。
  1985年后,小拐乡、乌尔禾乡各队统一实行联产大包干的形式,取消责任田和口粮田制度,对农民承包的土地实行长期稳定不变的方针。在生产经营中,实行集体统一管理服务与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双层次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进一步放宽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牧业发展步伐。1983年,粮食总产量101.28万公斤,到1992年增加到167.91万公斤。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村种植、养殖等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两乡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从1983年的316.34元,增加到1992年的955.95元。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