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105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5-7

内容

克拉玛依市的地方工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市属地方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主要是为职工生活服务的面粉加工、食品加工、木器制作、白铁皮加工和服装加工等轻工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以油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方针,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地方工业给予扶持,相继建成一批小厂。1992年,地方工业总产值为1.86亿元,产品有劳保服、皮鞋、家具、原盐、红砖以及油漆、电石、防冻液、塑料制品等化工产品。
  境内农牧渔业受水利资源、草场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及所占比重较小,除兵团团场外,仅有市属2乡、3个牧场和石油企业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以及油料作物(1988年后停止种植);畜牧及养殖的有马、牛、羊、猪、鸡、鱼等。1992年市属农牧业总产值381万元。
  克拉玛依市交通便利。公路网由国道、省道、乡道和油田专用公路组成,养护公路95条,总养护里程约2 000千米。北疆公路干线乌(鲁木齐)伊(宁)公路途经南端独山子区;阿(勒泰)独(山子)公路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独(山子)库(车)公路连接阿(勒泰)独(山子)公路,穿越天山,可通南疆各地;向西有岔巴公路(塔岔口一巴克图)通往塔城及边贸口岸巴克图。1988年建成的呼(图壁)克(拉玛依)公路使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公路里程比过去缩短了87千米。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总长600千米。每天有定时班车和出租中巴车来往于市区与各区、乡、镇之间,有客运班车通往北疆各地及南疆。1992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4万多辆,从事运输及其服务行业的人员达2万多人;有一级客运站1座,在建和待建二级客运站3座;已开辟长途客运线路20条,营运总里程近5 000千米;全年公路客运量940万人次,公路货运量260.9万吨。有民用机场1座,可供中小型飞机起降,航线为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航程289千米。经独山子北缘而过的北疆铁路建成后,1992年,修筑了独山子石油专用铁路线,总长58.7千米,与北疆铁路在奎屯站接轨,为独山子的货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克拉玛依市的邮电通讯行业由市邮电系统和油田专用通讯网两部分组成。1992年末,市邮电局开办的主要邮政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报刊发行及集邮等;开通邮路15条,总长281千米;电信业务有: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电报及国际报话。1992年,函件业务量达330余万份,邮政快件33.3万份,电报出口量33.5万份,长途电话出口量46.6万张,年末市话数4 930户。油田专用通讯网担负对全市、全疆各石油生产单位的生产指挥、信息交流及与全国各油田通讯联络的任务,成为克拉玛依市乃至新疆石油生产统一指挥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保证。
  克拉玛依的国营商业坚持为油田生产服务、为石油职工服务的宗旨,石油生产发展到哪里,商业服务就紧跟到哪里,为石油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4月,由7名职工组成的油田第一个商业门点——黑油山帐篷门市部开张营业。同年,成立矿区贸易公司,1958年建市后改设商业局,承担全市人民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用品、五金交电化工、肉食蔬菜、粮棉油、石油等商品的供应及经营饮食服务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油城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注人了生机和活力。多种经济成分相继出现,打破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把国营商业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油城商业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探索,调整内部结构,实行层层责任承包,打破“大锅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生存、应变和发展的能力,使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更大发展。克拉玛依的集体商业主要由供销系统和劳动服务公司组成。市供销社是1981年从国营商业中分出的,除经销各种商品外,负责畜产品的收购、加工、调拨、废旧物资回收等。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83年,下辖供销公司,有相当数量的网点,构成集体商业的又一重要部分。克拉玛依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在改革开放政策扶持下,异军突起,发展迅猛。1981年,有个体工商户93户,1987年克拉玛依市出现第一家私营工商企业。到1992年底,已有个体工商户4 000多户,从业人员4 700余人,商品零售额近7 000万元。全市已初步形成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举、多种流通渠道竞争的商业格局。有较大的商场6家,较大的集贸市场10个。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6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8亿元。对外贸易方面,1990年开始安排石油出口;1991年出口创汇214万美元;1992年出口创汇296万美元。克拉玛依市的物资供应部门有两家:市物资局供应市属单位的钢材、木材、水泥、玻璃等20个品种的生产资料;石油局器材供应处负责局属单位生产资料的供应。
  克拉玛依所需的粮食、食用油靠外地调人。粮食经营是每年按计划向自治区上报需要量,由自治区计划调拨,主要来源是塔城、伊犁、阿勒泰等地区。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活跃了粮油购销市场,各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从外地购进计划外粮油供应职工,作为国营粮油渠道的补充。同时一些私营商贩也从事粮食购销。面对市场竞争,国营粮食系统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相继发展议价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活跃市场。1992年底,全市共有粮店48个,议价粮油门市部6个,年销售额为9 400余万元。
  1979年后,克拉玛依市逐步建立健全工商、物价等市场管理机构,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管理,治理脏、乱、差,制止“三乱”,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多种经济的发展,保证了油城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30多年来,克拉玛依市的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比较固定。至1992年底,全市财政收入从1958年的988万元增加到1.43亿元,平均年递增8%。共向自治区上缴财政收入15亿元。35年间,市财政预算内累计支出6.16亿元,平均年递增17.2%。共开征24个税种,纳税登记者达5 000多户。克拉玛依市的金融事业主要为石油生产服务,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事业经营范围从较单一的存、放、汇发展到按专业进行分工的比较完整的金融系统。1992年,储蓄存款余额近9亿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7亿多元。保险业务发展到11个险种,累计处理赔案11 400起。
  克拉玛依的城市建设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起步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及其以后。1956年8月,第一批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建设迈开第一步,由于片面注重发展生产,后勤生活设施发展滞后,城市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到1978年底,全市住宅面积只有106万平方米,且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城市道路只有友谊路、准噶尔路上各铺设2千米长的沥青路面,其余为土石道路。油田开发初期,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分困难。1957年,中拐一克拉玛依市区引水线修成后才结束用汽车、骆驼运水的历史。1960年,开发了百口泉地下水,次年百口泉一克拉玛依水渠通水。1972年,建成白杨河水库及其配套的长70多千米的白(杨河)克(拉玛依)水渠。1956年4月,建成黑油山电站,这是克拉玛依电力事业的开端。1964年7月在白碱滩建成克拉玛依电厂,1977年6月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供热方面,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靠烧原煤、天然气,通过火炉、火墙局部采暖。50年代至1974年间,居民及集体食堂做饭所用燃料除原煤及天然气外,大量采伐荒漠植被梭梭柴、红柳等,破坏了生态环境。1974年,独山子炼油厂开始生产石油液化气,1976年开始供应克拉玛依市区,但只能供应部分集体食堂和居民。绿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早,油田开发初期,石油工人就在居住区和工作点四周栽植树木,但由于用水紧张,树木成活率极低。到1982年前,公共绿地只有1座不足3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及1条几百米的防护林。其他建筑、环境保护等项事业,或不成规模,或尚未起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克拉玛依的城市建设进人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始,先后从江苏引进十几支建筑施工队伍,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到1992年,市区建成区扩展到17平方千米,完成工业和民用建筑面积7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2 197栋,投资额19亿元。1984年,市城建局开始修筑并管理市区道路。到1992年,市区有道路43条,总长57.5千米,街道栏杆24.4千米,路灯800余盏;居民新村的道路都实现了表面硬化,友谊路、准噶尔路划出快慢车道、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1979年,修建了白杨河水库配套工程——调节水库,日供水量增加7万立方米。1980年,在百口泉打水井6眼;1990年,修建黄羊泉水库。至1992年,供水量每年已达3 900万立方米,形成一套完备的供水网络,油田生产和市民生活用水有了保障。从1984年开始,发电和输电设施几经改造、扩建,至1992年,克拉玛依总装机容量达14.8万千瓦,年供电量达5.9亿千瓦小时。1982年,开始对供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至1992年有各类锅炉117座,全市供热面积达613万平方米,厂房、办公楼、住宅已普遍使用热水采暖系统。从1979年开始,随着住宅楼的大规模建成使用,石油液化气的使用率逐年提高。至1992年,境内除少数外地驻市单位、乡村及兵团团场之外,液化气的使用普及率已达100%。市内公共汽车至1992年已有72辆,营运路线13条,共有134个站点。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9年的1%上升到1992年的15.2%。公共建筑突飞猛进,到1992年底,各类校舍总面积50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商业及金融业设施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体育设施总面积1.2万平方米;各类办公用房总面积15.7万平方米;服务业、福利事业设施也达到相当规模。到1992年,全市已形成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网络,建成6个环境监测站、12座(套)污水处理厂(装置)、7座污水库,污水处理率达90%。“三废”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环境质量逐年好转。1991年,克拉玛依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