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马仲英两占镇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878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马仲英两占镇西
分类号: I267;C55;K825
页数: 2
页码: 428-429
摘要: 民国20年(1931)五月,哈密、伊吾爆发以反对金树仁政权暴政为主的农民起义。金树仁令驻镇西的陆军第八团开赴伊吾镇压,结果遭到农民军的伏击,死伤很多,败回奎苏。6月,金树仁又命令驻防奇台的陆军第九团急赴镇西,协同第八团向伊吾进剿。6月2日,第八团团长何振声为总指挥,留该团三营(营长何负图,何振声之胞弟)守防县城,带领一营(营长梁志鸿)、二营(营长郭永固)、骑兵营(营长蓝怀德)共1 500余步骑和张良臣第九团由奎苏向东北伊吾达子沟进发,行进2日方至阎家渠一带,后又到柳条河、周家湾一带防守。
关键词: 巴里坤县 地方秩序 金树仁 马仲英 李氏家族

内容

民国20年(1931)五月,哈密、伊吾爆发以反对金树仁政权暴政为主的农民起义。金树仁令驻镇西的陆军第八团开赴伊吾镇压,结果遭到农民军的伏击,死伤很多,败回奎苏。6月,金树仁又命令驻防奇台的陆军第九团急赴镇西,协同第八团向伊吾进剿。6月2日,第八团团长何振声为总指挥,留该团三营(营长何负图,何振声之胞弟)守防县城,带领一营(营长梁志鸿)、二营(营长郭永固)、骑兵营(营长蓝怀德)共1 500余步骑和张良臣第九团由奎苏向东北伊吾达子沟进发,行进2日方至阎家渠一带,后又到柳条河、周家湾一带防守。
  7月初,省军风闻哈密农民从东山向西进发,便拔营开往达子沟阻击。7月14日,两团省军行至西窑泉时,见迎面开来一路部队,误认为是哈密来援的省军,没有丝毫戒备,当张良臣察觉有异时,马仲英部已开枪射击。张良臣仓促布阵,指挥接仗。战斗一开始,颇为激烈,马部虽骁勇但武器很差,张良臣团的机枪逼得马仲英部开始后退。突然张良臣左眼中弹负伤,省军失去指挥,阵脚大乱,马仲英指挥部下复冲上来。何团二营长郭永固亦中弹身亡,省军开始溃败后退。身为总指挥的何振声被打得慌了手脚,闻报张良臣中弹、郭营长身亡,便慌忙举旗投降。骑兵营长蓝怀德兵败向三塘湖方向退逃。一营长梁志鸿收拢残部50余骑,向县城败走。
  这一仗只经过3个多小时,马仲英就俘虏省军2 000余人,缴获步枪1 000余支、手枪20多支、克鲁伯野炮1门、小钢炮8门、轻重机枪20挺和不少弹药、马、驼、车辆、食物。马仲英将俘虏的官兵除老弱遣散外,其余全部收编。
  当晚,梁志鸿带残部50名赶进巴里坤县城,县长文登鳌连夜召集各方人士紧急商议,梁志鸿提议打开军械库拿出存入的500条枪(其中200条是新发的钢枪),发给群众组成民团,同何负图守城营共守县城,以待援军。何负图闻听其兄何振声投降,决心步其后尘。梁志鸿见守城计划落空,带部西奔奇台。文县长看守城无望,便商定迎接马仲英进城。
  7月17日上午,马仲英占据县城。马仲英进城后又收缴了 500条钢枪和许多子弹、军装。三日后,马仲英留马福元一营(实际不足一连)驻守,办理后勤,其余部队返回哈密。
  马福元部占据县城后,派粮要款,强拉牲畜,奸淫妇女,搞得县城鸡犬不宁。8月8日晚,县城居民司马依带领省军关得胜团到达大河乡,和乡约李安商议,决定攻夺县城。关得胜派参谋田永祯化妆进城联系。8月10日,关得胜带骑兵连在前面列队行进,李安领200多名农民,执木棍、铁锨、铁叉、大刀,骑马驱赶牛群从二道河子出发。马福元认为省军不堪一击,拉出80多名官兵在昌家庄截击。双方接战不到10分钟,省军就击毙马福元部10余人。马福元正准备组织冲锋,省军后面又冲上李安的乡勇,助威呐喊,一片杀声,马部以为是省军主力杀来,不敢恋战,调转马头奔向北城门。不料,城门关闭,原来关得胜团的参谋田永祯已乘城内空虚,组织民团夺取了城池。马福元部只得向东逃窜哈密。此次夺城,省军无损,李安民团死亡1人。
  关得胜进城后,枪毙了屈膝投靠马仲英的何负图营长。
  民国22年(1933)4月,盛世才上台统治新疆,伊犁屯垦使张培元撤离哈密,驻镇西的关得胜团奉命开往奇台。5月12日,马仲英率部第二次进疆占据哈密,5月16日又派马虎臣率部进占镇西,紧接着马应禄部、马应彪部也开进巴里坤县城。不久马虎臣、马应禄率部西上,留马应彪驻守镇西。马应彪部进占镇西后,横行无忌,苦害百姓,抢夺财产,索要粮食,稍不如意,即捆绑吊打。同时,马仲英又委任部属马寿山为镇西县长,马寿山依赖前县长李含荃维持地方秩序,并多次劝阻马应彪应该收敛一点。
  马仲英在乌鲁木齐攻城失利的消息传到巴里坤后,原县长李含荃秘密召集各方面的实力人物张炳南、孙茂亭、蔡海山、李含英等商量夺城,决定于12月29日,由李含荃设家宴(吃手抓羊肉)宴请马应彪及其以下军官,在席间予以捉拿。但李含荃同马应彪应酬时,露出了马脚,马应彪立即回营,派兵抄查李公馆,抓走李含荃。蔡海山当夜出城到大河乡和李安又组织起200人的民团。民国33年(1934)1月2日天亮前,蔡、李两人带着民团从县城南门潜入城内,拿着大刀、劈山炮、抬炮冲进东厅衙门,打得马部措手不及,从南街败退出城。民团越战越勇,穷追不舍,直至奎苏,又击毙马部20余人,败兵丢下马营长的尸体逃走。夺城一战民团只伤亡2人。夺城胜利后,巴里坤各方头面人物立即开会,公推县政府秘书易升骏代理县长维持地方秩序,组织500名自卫团(步兵200名,骑兵300名),蔡海山任团长,李安任副团长,李长福(蒙古族)为营长,守卫县城,以防马部卷土重来,所需粮食由各殷实户及县粮仓供给。
  3月2日,土匪毕善禄(马仲英的散兵)带百余匪众占据昌家庄子,准备抢牲畜、夺县城。民团获悉后,蔡海山、李安带队出击,毙5名,活捉一个参谋,毕善禄带众西逃。
  李含荃被押送哈密后,马应彪允许李氏家族以200两黄金赎回;由于马部反复无常,李氏家族内部意见不一,赎金一时筹不齐,李含荃被马应彪枪杀于哈密北沙窝。

知识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3

《巴里坤县志》实事求是地记载了从古至今巴里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土人情的变革、发展,客观地反映了巴里坤的全貌和地方特色,如实地记述了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为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对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各族人民愤发图强、艰苦奋斗、振兴巴里坤草原,将有极大的启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