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的好带头人——高相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8522
颗粒名称: 二、群众的好带头人——高相军
分类号: D263;D261;D262
页数: 2
页码: 329-330
摘要: 1952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次动员、组织流散在县城附近农业区、乡的几十户生活无着落的贫苦哈萨克族群众去西游牧区苏吉定居种地,县委指定在1942年参加过陕北金盆湾大生产运动的西游牧区区委组织干事高相军具体负责。高相军首先说服会干农活、热心农业生产的哈万、赛明、解提普斯、依沙汉、毕霞(女)5户带头搬迁去苏吉落户,又同哈万用1个月的时间走区串乡,一户一户登门劝说,终于又动员了 35户重返苏吉落户,建设家园。
关键词: 哈萨克族 共产党员 区政府 县委书记 哈萨克

内容

1952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次动员、组织流散在县城附近农业区、乡的几十户生活无着落的贫苦哈萨克族群众去西游牧区苏吉定居种地,县委指定在1942年参加过陕北金盆湾大生产运动的西游牧区区委组织干事高相军具体负责。高相军首先说服会干农活、热心农业生产的哈万、赛明、解提普斯、依沙汉、毕霞(女)5户带头搬迁去苏吉落户,又同哈万用1个月的时间走区串乡,一户一户登门劝说,终于又动员了 35户重返苏吉落户,建设家园。
  在苏吉这个荒原上建起的新村落,被哈萨克牧民称为“柯日克哈喇拉什克”(四十顶黑毡房),牧民们住在勉强能栖身的“霍斯”(只用木杆支撑搭成的简陋毡房,又叫“一撮毛”)里,搞生产困难很大,没有口粮,没有耕畜、农具、籽种。一些别有用心的牧主、巴依嘲讽说:“秃(山羊)想长角,别弄丢耳杂(意为穷汉想当有钱人,不要反成乞丐)。”面对困境,部分人思想动摇,共产党员高相军,这个1942年参加革命的山东大汉,决心将南泥湾精神在苏吉发扬光大,他把40户人组织成一个生产自救队,哈万担任队长。这时县政府及时发来救济口粮、救济款,区政府给他们借来50头耕牛、耕马。他们购置农具、籽种,不失时机地开荒种地。到4月底,正值春播进入高潮时,又有不少人断了 口粮,耕畜也因缺草料瘦弱不堪,每天只能耕种10亩地左右。高相军把自己两个月的面粉拿出来补助缺粮户,又发动有粮户互借互助,组织妇女采撷野菜度难关。为不误农时完成播种任务,高相军和哈万等5人带头拉犁垦荒。他的双肩被绳子勒肿,脚指磨出了血,仍不停歇。妇女组长毕霞感动得流着泪说:“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好带头人。”她组织16名年轻妇女也拉起了两架犁。在最困难的时刻,县委书记张晓带驼队送来救济粮(青稞)和茶叶慰问大家。不久,区政府又从附近的乡动员借来200多只奶山羊和10头奶牛,解决了 40户垦荒者的食奶问题。
  秋天,苏吉荒原上的千余亩庄稼共打了 500余石(每石400斤)粮食,每户分得八九石,哈万一家分到15石。各家卖了余粮,共买回牛、马40头,羊400多只。昔日的流浪者们说:“我们有了粮食,有了自己的牲畜,秃真长出了角(穷人翻身了)。”
  年底,高相军和40户哈萨克群众刚讨论完1953年的生产计划,便接到调令让他去东游牧区当副区长。同舟共济的哈萨克群众硬是挡住高相军不放行,他们派代表去请求县委书记和县长将他留下,后经副县长扎里甫(哈萨克族)再三说服,高相军才去了东游牧区。高相军调走了,哈萨克群众把他用镢头开出的几亩地、挖成的一条饮水用渠和居住过的窝铺,长期称为“高相军地”、“高相军渠”、“高相军小屋”,直至人民公社化后重新规划土地。
  高相军现已离休,苏吉草原的哈萨克牧民每当谈起当年的艰苦创业,都异口同声地赞道:“高相军不愧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3

《巴里坤县志》实事求是地记载了从古至今巴里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土人情的变革、发展,客观地反映了巴里坤的全貌和地方特色,如实地记述了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为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对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各族人民愤发图强、艰苦奋斗、振兴巴里坤草原,将有极大的启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