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852年至1864年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中俄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 1660—1990》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870
颗粒名称: 三、1852年至1864年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中俄贸易
分类号: F752;C55;F426
页数: 10
页码: 60-69
摘要: 1852年8月,俄国首任驻犁领事官扎哈罗夫,由俄国官兵陪同抵达伊犁。声称专为履行条约,前来修建供俄商居住、存货的贸易圈房屋,要求伊犁地方当局划拨地址。伊犁将军奕山当即命令属下官员指给惠远城西门外沙土隙地一段,周约三里许,又就近拨给埋葬地段约一里余。扎哈罗夫出具收领地基公文,标明位置、丈尺,并所绘图纸交伊犁将军印房存案。遂募夫办料,在指拨地段内修建贸易圈。1853年9月,伊犁贸易圈竣工。
关键词: 中俄贸易 塔尔巴哈台 清政府 伊犁将军 对俄贸易

内容

1852年8月,俄国首任驻犁领事官扎哈罗夫,由俄国官兵陪同抵达伊犁。声称专为履行条约,前来修建供俄商居住、存货的贸易圈房屋,要求伊犁地方当局划拨地址。伊犁将军奕山当即命令属下官员指给惠远城西门外沙土隙地一段,周约三里许,又就近拨给埋葬地段约一里余。扎哈罗夫出具收领地基公文,标明位置、丈尺,并所绘图纸交伊犁将军印房存案。遂募夫办料,在指拨地段内修建贸易圈。1853年9月,伊犁贸易圈竣工。“共房48间,内匡苏勒住房8间,额哲库(俄语Kазак,指哥萨克军役人员)住房5间,其余群房系夷商居住,并堆放货物”。①与此同时,俄首任驻塔尔巴哈台领事塔塔林诺夫也在中方指拨的地段内监督修盖俄商贸易圈。1853年11月塔城贸易圈竣工,“共房51间,匡苏勒住房8间,额哲库住房5间,其余群房系夷(俄)商所住及堆货合用”。②按协议规定,伊犁、塔城俄商贸易圈都筑有围墙与外界隔开。
  1853年清明后,俄商队即依约前来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运货俄商随来随去,截止10月,伊犁方面已接待俄商队13起,每起数10人不等,贸易圈内常驻者约计80—90人。③据清方统计,1853年10月在伊犁和塔城贸易圈的俄商分别为86名和92名。所来货物,以“喀拉洋布”为主。俄商在伊、塔居住及存货等项管理,基本沿用哈萨克贸易章程办法,当地商民与之贸易已经习惯,故双方尚彼此相安。④两国商民贸易方式较前有很大变化,完全呈自由贸易状态。根据条约规定,俄商队前来,中国卡伦只查验俄国地方当局所颁发的执照,对人员及往来货物听其自便。抵达伊犁或塔城后,俄商于贸易圈内居住安歇,由领事管理照料。与华商贸易由双方议定价值,自由交易。关内华商多在伊、塔两地设立分号,往来运货无定。换得俄商货物即运回原籍,售卖得利再运内地货物来伊、塔经营。由于有了条约保证,1853年以后俄国对新疆贸易额急剧增长。
  1851年至1854年俄国与新疆贸易额统计
  从表中可看出,1851年与1854年相比,新疆对俄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1.85倍和1.64倍,贸易总额增长1.7倍。双方贸易货物结构与前期相比变化不大,俄国出口仍以织品、金属及金属制品、制革三项为主。其中毛皮输出由1851年的1300卢布增长到1853年的53800卢布,增长40倍。主要原因是恰克图贸易缩减,一些西伯利亚毛皮经伊、塔输入中国。新疆对俄国输出货物仍以茶叶和织品为大宗。
  1851年和1853年俄国对新疆出口货物统计
  1851年和1853年新疆对俄国出货物统计
  1854年,俄国出兵占领巴尔喀什湖东南中国境内的古尔班阿里玛图(今阿拉木图),控制了新疆与中亚交往的要道,随后建立的维尔内城堡,成为俄国对新疆贸易的另一重要据点。俄商纷纷跃跃欲试,西部中俄贸易大有升腾兴盛之势,但俄国在中国西部边疆的蚕食扩张行径断送了新疆中俄贸易发展的前景。俄国在扩大对新疆贸易的同时,利用军事手段不断对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中国领土实行蚕食。俄军的武装进犯,引起了新疆军民的抵制和反抗。1855年8月26日夜,以安玉贤为首的塔尔巴哈台人民为抗议俄军侵占当地雅尔噶图金矿、毙伤中国人民,点燃了距贸易圈不远的草堆。是夜风大火猛,引起塔城俄国贸易圈大火,房屋、货物延烧几尽。案发后塔城地方当局腾出空房六间,将抢救出的价值约2、2万两白银的俄商“喀拉洋布”等货物移入存放,令货主看守。并向俄方表示愿平息事态,赔偿俄商损失。清政府也致函俄方:请俄国政府萨纳特衙门(枢密院)“传知领事、商人不必惊慌,仍照常贸易”①但俄国方面为利用火烧贸易圈事件要挟清政府,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先后将塔城、伊犁两地领事及贸易俄商全行撤回俄境,新疆中俄贸易中断。此后,俄国在谈判中一再利用贸易圈案向清政府索取权益。中俄《瑗珲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俄方认为时机已到,才开始就塔城贸易圈案举行实质性谈判。1858年10月16日,中俄签署《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规定由塔城地方政府重建被焚俄贸易圈,用“补贴”名义赔偿俄商货物损失款白银135682两,以武彝茶302500斤(共5500箱)抵折。1860年,新疆中俄贸易恢复,双方贸易额直线上升。如茶叶一项,1853年新疆对俄出口21093普特,1862年仅伊犁运往俄国的茶叶估计在180万磅(约近50000普特)。②1860年新疆对俄贸易恢复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清政府开始征收华商厘金。厘金为商业税之一种,1853年开始在关内部分地区实行,当时清政府是为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厘金额为值百抽一。后各省相继仿效。伊犁、塔城于1860年试行征收厘金,凡本处贩卖货物之华商,概征1%厘税,与俄商贸易及贩售俄国货物之华商也不例外。①独税华商,免征俄商,由此削弱了新疆华商在对俄贸易中的地位。
  2、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的贸易设施扩展。塔城贸易圈重建后大小房屋共98间,内匡苏勒住房21间,苏克哩塔拉(俄语Ceкpeтapъ,意为秘书)住房13间,商人住房26间,存货房26间,耳房4间,更房1间,马棚7间。②不久又在圈内修建了一座附设于领事馆的教堂。俄国通过贸易圈案的谈判,又获取了在贸易圈内常年驻扎武装卫队和竖立俄国国旗的权力。经扩建后的塔城贸易圈周围墙高3俄丈(约6.4米),四面共开设7个门户,主要大门上方建有旗楼,楼顶插着俄国旗帜,整个贸易圈从外观上看像个大城堡。③伊犁贸易圈在俄商撤走后一直由中方代为看守,后伊犁河涨水冲毁护城堤,将贸易圈后墙及临河房屋冲塌,1859年准俄方另拨地基重建。在1860年缔结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还规定开放喀什噶尔通商,建立贸易圈地。此外,俄商往来贸易及在贸易圈内居住存货等已不再受什么限制。
  3、为发适应对新疆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在当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俄国提高了驻伊犁领事的级别。据清档案记载,1861年俄驻伊犁领事被授予格纳拉勒大臣(俄语генерал,意为将军)之职,④相当于总领事级别。
  在这一时期新疆对俄贸易中,有关通商案交涉主要有两起:
  其一,关于停止以官布易换俄国羊只。官布易换羊只源于对哈萨克贸易。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第17条规定:“俄国商人贩来羊只每10只官为抽换两只,每只给布一疋”。但自通商以来,俄方已无牲畜输出,“抽换羊只已属无几,又皆瘦小不堪,现在布价较前倍徒,以价昂之布,换无用之羊,中国本无裨益,而该(俄)国动谓于彼有损”。①1861年3月,俄驻伊犁领事致函伊犁将军,内称:“从前两国通商立条款时,贵处有愿意者,我们商人如有赶来羊只,每10只内由中国公中易换两只,每羊一只给布一疋。因我们不知这里情形,即听贵处而行之矣。后阅此换羊之条约,惟有隐匿抽税之计而已。我们贸易人等赶来羊只,照定例贵处公中易换,得布一疋。自行买时,每羊一只得布二、三疋始能买得,曾已甚为吃亏来着。我们处虽看著我们人如此吃亏,惟保守定例不阻贩羊来此,不禁民人所换于公中,仍照例而行。...(今)应将公中易羊只定例中止,始为两边公平也”。②3月20日,伊犁将军复照,内称:“贵处以我们抽换羊只之事为隐匿抽税之计等语,查从前与贵处未经通商时已有购换羊只之例,彼时本处于所来羊只全数购换。及我两国通商之后,因念两国和好,始议抽换两只之例,于定条约时即行列入。初非出于有心,今贵处既言我们抽换之例与你们民人有碍,不妨另议核减,以昭和好之道”。③6月1日,清政府通令伊犁将军,即将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抽换羊只之事,向该国使臣议明停止。④
  其二为新疆地方通令禁止牲畜、米粮出口俄国。禁止米粮输出,是自1759年清统一新疆后一直实行的政策,牲畜则是新疆常年输入的商品,1860年对俄贸易恢复后,俄商将大量粮食及部分牲畜贩运出境,以致新疆米粮、牲畜价格腾贵,伊犁军民等觅食维艰,谋生窘迫。是年8月及次年2月,伊犁地方当局两次致函伊犁俄领事,内称:“伊犁地处极边,倍形瘠苦。除米粮、牲畜两项,此外别无出产。近年兵饷不济,收成歉薄,粮价昂贵。军民人等全赖米粮、牲畜以为养命之源。乃近来俄国匡苏勒专以贩运米粮、牲畜为事,每起出卡连千累百,以致军民惶惑,物议沸腾。经营务处备文行知俄国匡苏勒,以向定章程内并无贩运牲畜,米粮之条,而十年以来亦无贩运米粮、牲畜之事。且伊犁通商与塔尔巴哈台事同一,其塔尔巴哈台所驻之匡苏勒从来未闻有贩运米粮、牲畜者。今伊犁匡苏勒近来大加贩运,既于地方军民多不相宜,兼与新旧条约亦不相合。嗣后除日用口粮所需外,望仍照定章不得贩运出卡,俾两国商民各无偏害“。①俄领事复照始称所贩牲畜、米粮均采自民间,不与中国公所相干,并有中方禁止贩运为非理等语。继则称伊犁货物昂贵,俄商不得大利,只能以贩运牲畜米粮,始获微利,并有若中方再禁止,即“出事故之语,籍端恐赫”。4月15日,清总理衙门致函俄驻京公使,请转告伊犁俄领事:“以后务宜照约办事,转饬商人,除日用所需外,不得盈千累百任意贩运米粮、牲畜”。②
  此外,俄商与新疆兵、民之间也时有贸易纠纷发生。如1861年1月,伊犁清军塔兰奇营外委罗维翰拉运官草车牛4条,被人偷去卖与贸易圈内俄商。经查发现后,塔兰奇营派笔帖式前往贸易圈交涉索还。俄领事执意不肯,且“面生怒色,并以指挠笔帖式之目,语涉垢詈,该笔帖式隐忍而回”。为此,清总理衙门照会驻京俄使,告之此举“出情理之外,殊非和好之道。”要求俄方秉公处理。
  18620年11月,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开始筹备划定中国西部与俄属中亚的边界。俄国把主要精力用于划界谈判,企图迫使中方承认以境内的常驻卡伦为界,吞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中国领土,对于甫经恢复的对新疆贸易已无暇顾及。为了配合桌面上的谈判,俄国开始有计划地在中俄交接地段以武力向中方领土蚕食推进,多次与清守卡巡边部队和沿边居民发生冲突,引起边疆军民的一致愤慨。伊犁的中国商人拒绝向俄人出售货物及食品,派遣出来采购食物的俄国贸易圈卫兵被围打。①两国沿边形势骤然紧张,往来贸易几乎中断。俄商运货至新疆者寥寥无几。据清档案记载,1862年至1863年初伊犁贸易圈内俄商及其它人员变动情况如下:
  塔城贸易圈内自1862年9月到1863年12月仅来5名俄商,至1 864年时,贸易圈内只留有俄领事与卫队,已没有商人前来贸易了。①
  1864年新疆各地先后爆发反清起义。至1865年,伊犁、塔城贸易圈内滞留各类人员全部撤回俄境。此后各地战乱不休,新疆对俄国贸易中断了很长时间,但各种非正式的双方边民交易并未停止。

附注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1979年,中华书局版。第三编上册,第84、86页。;《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1979年,中华书局版。第三编上册,第84、86页。;《伊江汇览》第26页;《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1979年,中华书局版。第三编上册,第84、86页。;《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十一,第23页。;(英)路易斯.伊.费雷希特林《1863年—1881年英俄在东土耳其斯坦的竞争》载《皇家中亚杂志》1939年第26卷第3期。;《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下册第1134页。;《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862页。;(俄)N.Ф.巴布科夫《1859年—1875年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912年彼得堡版。中译本上册,第97页。; 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六日《致俄驻京公使把留捷克照会》。;《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下册,第1148页。; 咸丰十一年二月《俄罗斯国居驻伊犁格纳喇匡苏勒大臣咨大清国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文》;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十日《伊犁将军咨俄国居驻伊犁格纳拉勒匡苏勒大臣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下册,第1150页。; 《钦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卷.西北界通商各案.伊犁禁贩粮畜》; 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六日《总理衙门致驻京俄使留把捷克照会》。; 《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中译本,上册第281—282页。; 同治八年九月四日《俄京使馆照会》

知识出处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 1660—1990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 1660—1990》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3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一书是一部有关新疆对外经济关系史的力作。全书依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对17世纪初以来长达近四百年的新疆对苏(俄)贸易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既从宏观上叙述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和变化,又以具体史实为依据,认真地探讨和论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的性质和特点;既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新疆历史研究著述,又在当今新疆对前苏联各国贸易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外对新疆与苏(俄)贸易缺乏系统研究的空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