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壮大青塔拉屯垦戍边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03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壮大青塔拉屯垦戍边力量
分类号:
D64;F426;G641
页数:
4
页码:
23-26
摘要:
在戈壁荒原新建的红星十六场,百业待兴,急需大量的职工加人,开发创建新农场。
关键词:
开发建设
复转军人
支边青年
大中专毕业生
三年自然灾害
内容
在戈壁荒原新建的红星十六场,百业待兴,急需大量的职工加人,开发创建新农场。
1960 年,597名军垦人千里迢迢从哈密陆续来到青达拉的戈壁荒原,成为青达拉第一批拓荒人。他们克服生活、生产上的各种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建设新的家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中间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共产党员胡月兰一天到晚待在猪圈里,精心喂养照顾小猪,使场里猪的数量由建场初的4头发展到1962年的100多头,成为养猪能手,被授予兵团劳动模范。军垦战士范孝义在各项劳动中以“猛打猛冲、实干苦干,以带头打突击战”著称,在割麦大会战中每次都是名列第一,一度成为佳话。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为减轻内地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就业、供需等压力,号召、动员青年支援建设边疆。红星十六场面临开发建设的发展机遇,亟待各行各业人才和大量劳动力。农场在农五师的统一安排下,1961~1965年,有组织地吸收上海支边青年50名,接收国家分配的大中专生70名,接收北京警卫师转业军人和北京军区六十三军复转军人83名,接收兰州军区复转军人46人,招收内地自动支边青壮年及邻近两个队社员数百名加入职工队伍。1960~1966年,职工人数从597名增加到1 425名,基本满足了农场开发建设的需求。
为搞好农场安置,农场及时抽调干部组成安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筹划、安排各项接待工作。基层接受单位有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成立接待小组。支边人员到农场后,场部群众夹道欢迎,召开欢迎大会,支边代表表决心,农场领导提希望。接待单位抽出专人安排新支边人员的生活事宜,发放日常生活用品,安排住房,照料新支边人员的伙食。并让新支边人员休假三天,以熟悉农场环境。
初来乍到,很多支边人员一时不能适应农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艰苦的生活,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支边青年,面对简陋的住房、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一些支边青年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打算离场返乡,有的消极怠工。农场各级组织认真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从政治上爱护,从生活上关心,对他们进行热爱边疆、扎根农场、安心工作的教育,进行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教育,组织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基层领导选派老职工、老先进担任他们的班、排长,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关心,在生产上手把手传授劳动技能。这一系列教育、关爱的行动打动了他们的心,使他们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开发建设农场的重要力量。
支边青年和复转军人的到来,改变了农场职工的政治、军事素质和文化知识结构。100多名复转军人的到来,增加了农场的骨干力量,传承了部队英勇奋战、敢打硬仗的传统。大中专毕业生和广大知识青年的到来,由于他们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来农场后,逐渐充实到农场的文化、财务、教育等领域发挥才干。
从哈密辗转千里的军垦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中专毕业生来到青达拉,投身于农场开发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们全面履行屯垦戍边神圣使命,在开发建设农场的历程中逐步成长,担当重任,成为建设农场的主力军,也为以后吸收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加入建设边疆行列起到了示范作用。
知识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六团屯垦戍边47年艰苦创业、改革发展、进步繁荣的历史脚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