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强化生产措施,促进农牧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0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强化生产措施,促进农牧业发展
分类号: F326;F426;F323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1960年初,红星十六场干部职工坚持“生产第一”的方针,为了建设新农场,他们打破了千年沉寂的戈壁荒野,开荒造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关键词: 播种面积 年均增长 增加到 精耕细作 生产管理

内容

1960年初,红星十六场干部职工坚持“生产第一”的方针,为了建设新农场,他们打破了千年沉寂的戈壁荒野,开荒造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1960 ~ 1962年,红星十六场职工群众克服三年自然灾害遇到的各种困难,开荒种田,发展农业。1960年,由于雨量充沛,年景较好,农业获得了丰收,特别是农三队,创造了人均产粮5 000 千克的佳绩,被兵团树为“标兵党支部”。1961年,农场加大开发力度,大兴农业,由于忽视了农场水土不平衡问题,农作物遭受严重干旱,造成严重减产。其中小麦公顷单产从1960年的708千克下降到1961年的374千克,玉米公顷单产从315千克下降到260千克。1962年,农场认真贯彻“以水定地、因地制宜、精耕细作”方针,汲取教训,加强田间管理工作,战胜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有所好转。1962年产粮749.5吨、油料164吨,畜牧业和基本建设均比上年有所发展。
  1963~1966年农场集中力量发展农业。1963年坚持以精耕细作为中心,因地制宜,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狠抓播前灌溉,适时犁地播种,进行苗期耙地,对中耕作物进行锄草保墒和追肥工作。开展丰产田活动,各生产队、各班认真查找低产的原因,围绕提高单产,加强生产技术应用,严格生产管理,粮食总产、单产逐年提高。1965年,红星六场以样板田为中心开展稳产、高产田攻关活动,成立样板田办公室。农场在棉花、玉米、冬小麦、春小麦推行细流沟灌和沟植沟灌,获得较好收成。生产一队种植冬麦8.8公顷,公顷单产1 603千克,三队种植玉米20公顷,公顷单产7 500千克,种植棉花36.67公顷,公顷皮棉单产450千克。他们的经验是多施肥、施好肥,积极扩种苜蓿,改变以往粗耕粗作做法,作业标准化,实行精耕细作,加深犁地深度,玉米秸秆全部翻到地里,秸杆还田,疏松了土壤,增加了肥力。当年生产粮食1 425吨,比1964年增长11.7%;公顷单产1 257千克,比1964年增长31.3%。1966年,场党委更加重视生产管理,在春播、夏收、田管、三秋、畜牧保膘、产仔、育羔等阶段,场组织前线指挥部,深人生产一线,亲自指挥生产和督战,从而保证各生产环节各项措施的实施。场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生产会议,布置当月生产,明确各生产队的生产任务、工作对象和管理措施,通过层层抓落实,使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农业生产建设的进程中,农机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大忙季节里,他们连续作战,加班加点,全面贯彻落实犁、耙、播、平、切、中耕等技术措施。农场适时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成为推动各项生产的有效途径。
  1960~1966年,红星六场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职工人数从597人增加到1 425人,年均增长38.7%。农林牧业总产值可比价从28.9万元增加到78.9万元,年均增长28.8%,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22.2%。播种面积从1 533公顷增加到1 866公顷,粮食播种面积虽从1 400公顷减少到933公顷,但粮食总产量从787吨增加到2 645吨,年均增长39.3%;公顷单产从562千克增加到2 834千克,年均增长67.4%。棉花、油料、蔬菜瓜果总产、单产逐年提高。苜蓿播种面积从1962年40公顷增加到1966年333.3公顷。在大力发展农业之际,农场畜牧业、副业、建筑业也得到一定发展。到1966年年末,牲畜存栏6 255头(只),其中绵羊5 190只,大牲畜367头,肉类总产量57.8吨。牧业产值从1.6万元发展到10.9万元,年均增长86.88%。副业生产从无到有,开办小型酒厂,酿造高粱酒,生产酱油、醋等,制作糕点、饼干,初步满足农场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通过强化生产措施,农场管理有所改善。经过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农牧业、副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知识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六团屯垦戍边47年艰苦创业、改革发展、进步繁荣的历史脚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