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定农场规划,实行治水改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0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制定农场规划,实行治水改土
分类号: F326;F426;F127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青达拉,蒙古语,其意一是“无水草原”,一是“长有皂角树的高坡”。1959年底,农五师先遣队确定了农场的建址。1960年1 ~ 3月,从哈密西迁到青达拉的军垦人开始对红星十六场各生产队进行初步规划和建设。同年10月,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水利电力队对红星十六场场部、队部、居民区、道路、林带及渠系进行规划与设计,农场随后进行全面实施。没有住房,戈壁为营,白手起家;没有蔬菜,以苜蓿草代替蔬菜;粮食紧缺,以瓜菜代替粮食;没有运输力,组织职工背粮、背菜、背柴。
关键词: 水的利用率 生产队 劳动力 提高土壤肥力 立方米

内容

青达拉,蒙古语,其意一是“无水草原”,一是“长有皂角树的高坡”。1959年底,农五师先遣队确定了农场的建址。1960年1 ~ 3月,从哈密西迁到青达拉的军垦人开始对红星十六场各生产队进行初步规划和建设。同年10月,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水利电力队对红星十六场场部、队部、居民区、道路、林带及渠系进行规划与设计,农场随后进行全面实施。没有住房,戈壁为营,白手起家;没有蔬菜,以苜蓿草代替蔬菜;粮食紧缺,以瓜菜代替粮食;没有运输力,组织职工背粮、背菜、背柴。农场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以农为业,以场为家,坚持生产第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用主人翁的精神建设国营农场。
  1961年12月,红星十六场在前期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农场1962 ~ 1964年规划。按照兵团、师“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标准,进一步调整充实规划内容。从地理位置、地形、水源、土壤、气象等自然条件出发,提出“以粮为纲,大力发展畜牧业、园林业,进行多种经营。种植业以小麦为主,油料和玉米为辅,适当发展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积极种植牧草,以改良土壤结构”的经营方针,农业上根据土壤情况制定轮作计划。畜牧业以养猪为纲,大力发展奶牛,给国家提供了商品肉类和奶牛。园林上坚持种植护田林,筹建果园、菜园和用材林,满足农场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需要。针对土质条件较差,多数是冲积荒漠土、砾质荒漠土的状况,采取草田轮作、播压绿肥、增施农家肥等措施,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1964年,结合前几年农场轮作的经验,制定了 1964 ~ 1970年轮作规划,提出以540公顷耕地为一个单位的轮作规划:油菜混播苜蓿→苜蓿→苜蓿、冬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甜菜)→春小麦。
  1964年10月,农五师勘测设计队到红星六场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随后报兵团批准,兵团批复的内容是:“红星六场土地土层厚于50厘米的只有1 800公顷,其余均为薄土层和戈壁地,几年来,产量不高,场内畜牧业发展不快……建议农场采取‘以农为主,农牧结合,适当发展园林事业’”的产业结构。至此,红星六场确立了以发展农业为主的生产方针。
  经过1960 ~ 1964年的探索,农场建设的规划更加合理、优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为农场以后的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建场初期,农场农田灌溉条件非常差。由于没有渠道,只能依靠自然沟地形地势进行堵水灌溉,采取漫灌或畦灌方式。由于作物种植在贫瘠的戈壁滩上,土壤保水性差,水的利用率低,难以提供作物生长期用水。1960年10月,红星十六场决定修建干渠,与博乐以南水库相连,以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11月,展开了水利大会战,全场500余人分别在六个生产队突击开挖干渠、斗渠和支渠。广大职工起早贪黑,挥汗如雨,每人每天平均挖土在70立方米以上,一些挖土能手相继打破挖土方纪录。期间涌现出范孝义、陈康、易伯清、胡应峰、王长春等一批劳动模范,他们每天挖土在100立方米以上,在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中,全场仅用7天开挖500米长的大干渠。此后,大会战成为兴修水利工程的重头戏,农场经常组织能手、突击组进行各种名义的比赛和会战。1965年,农场组织200名职工开展三干渠防渗工程劳动竞赛,人们不畏严寒,干劲冲天,计划7天的任务5天完成。在开挖雅尔土汗干渠的会战中,全场干部职工齐上阵,计划7天完成7万多土方的任务4天完成。正是全场职工这种忘我拼搏的战斗精神加速了各项工程的进程。到1965年年底,全场完成输水总干渠4.4千米、支渠15千米,斗渠、农渠36.5千米,用片石铺筑桥涵建筑物84座,挖土 19.28万立方米,用工26.62万个。但是由于戈壁地渗透严重,水的利用率仅为40.5%。
  随着博乐河两岸开荒面积的迅速扩大,农田灌溉用水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突出。1963年,河水供应日趋紧张,在6 ~7月枯水期,导致十六场农作物大面积旱死,甚至全场生活用水也有困难。为此,师灌溉科到十六场农三队进行节水灌溉试验,在小麦、棉花地里改畦播为沟播,依沟排水灌水。这种方式灌水匀、渗透好、无浪费。到1965年,在小麦、棉花、玉米种植上推广细流沟灌面积1 030公顷。1966年农场在农三队继续改进灌溉方式,对125公顷冬小麦进行沟植沟灌,通过试验,沟植沟灌比细流沟灌具有节水、节省劳动力及减轻劳动强度、增加肥效、利于机械化作业、增产等优点。沟植沟灌采用的细流沟灌浸润灌溉方法,渗透深度均在80 ~ 90厘米,防止了拉沟、冲苗、伤苗、积水,避免了跑水、重灌等浪费现象,加上少浇1 ~ 2遍水,作物每公顷可节水1350~3 000立方米;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从上年8个劳动力减少到5个,过去浇水需要强壮劳动力才能胜任到一般妇女可以胜任;沟植沟灌是小水浸灌,避免了畦灌流水集中、冲刷土壤、拉沟和土肥流失,从而提高了保水、保肥、保墒能力;沟植沟灌的作物留茬高度相对提高且整齐,有利于康拜因收割。1966年采取沟植沟灌,公顷单产1 875千克,比1965年采取畦植畦灌单产公顷1 087.5千克增产787.5千克,增长72.4%。
  红星十六场建场后,及时成立水利管理所,负责对全场渠系用水进行统一管理。水管所负责干渠、支渠的配水和养护、维修,生产队负责斗渠、农渠的配水、养护。在农田灌溉工作中,坚持加强管理,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实行倒灌法,提倡畦灌,严禁串灌、漫灌;严格执行“五不配一停”制度,对无计划、灌溉准备不充分、土地不平整、毛渠间距不符合要求、人员不够的一概不予配水,发现跑水淹没道路先停水后给予处罚;严禁私自支闸、抢水、偷水,对违犯者先停水后处罚;严禁在各级渠道上打洞;严格执行浇水时定作物、定时间、定流量、定人员、定面积的规定,强化广大职工节约用水的意识。
  红星六场所开垦的耕地,90%以上的面积土层只有20厘米,含有大、小不一的砾石,土质差,少氮、缺磷、富钾,土地潜在养分供给能力差。为提高土壤肥力,农场坚持连年种植苜蓿,三年后改种粮棉,这种轮作方式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增强养分、涵养水分的作用,并每年播压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利用冬、春两季,广施厩肥、土肥,每公顷施用量在30立方米左右,增施农家肥,培肥地力;推行精耕细作、倒茬轮作、秸秆还田,平整土地,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以水养地。这些措施为建立丰产田发挥了基础作用。同时,农场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在居民区、条田边采用迎风方位栽植带状防风林,营造农田防护林、道路防风林,到1966年末,累计造林面积66.7公顷,起到了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
  开展农场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农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农场多年兴修水利、新建渠系,摸索适宜的轮作方式,合理布局农作物,这些治水改土举措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成为农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基础。

知识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六团屯垦戍边47年艰苦创业、改革发展、进步繁荣的历史脚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