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西迁青达拉,创建红星十六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0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迁青达拉,创建红星十六场
分类号:
F323;F326;F426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与苏联接壤的近400千米边防线长期处于有边无防状态,由于两国友好关系已经趋于破裂,博州地区急需加强屯垦戍边力量。鉴于此,自治区和兵团决定农五师到博州开发新垦区。
关键词:
博尔塔拉
农业生产
大规模
农五师
开荒造田
内容
20世纪50年代,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与苏联接壤的近400千米边防线长期处于有边无防状态,由于两国友好关系已经趋于破裂,博州地区急需加强屯垦戍边力量。鉴于此,自治区和兵团决定农五师到博州开发新垦区。
1959年12月底,农五师师长翟振华率领先遣队一行15人来到博尔塔拉,受到了博州领导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先遣队会同州政府派遣的工作人员一起选点。经过近一个月实地勘察,确定了六个农场的位置,其中青达拉为农五师即将开发的农场之一。
农五师随即从哈密抽调人员到博乐进行前期开发准备工作。1960年1月底,吴夺君奉命带领王振金、张先定、袁光义、刘金科、张卫民、徐贵金、李文山、魏尧昌、沈继业等人抵达青达拉地区。踏进青达拉,戈壁滩上寒风刺骨,雪野茫茫。吴夺君等人扒开厚厚的积雪,剖开冻土层一看,土质尚可,于是决定在此驻扎。一连数日,吴夺君一行勘察地形地势、水情土质,开展各生产队的队部选点、道路规划以及耕地的开发计划、干渠、支渠的走向等工作,为后续军垦部队进行大规模开荒造田做前期准备。
同年2 ~3月,由张志山带队,从哈密垦区军马场三分场三队、七队,四分场六队,红星一场九连先后抽调597名职工,携带家眷陆续来到青达拉,分别到预定的地方安营扎寨。
他们卸下行李,扫净积雪,搭起帐篷,打柴生火,从此,茫茫雪野打破寂静,开始热闹起来。为营造新的家园,他们顶着-20℃的严寒,到40多千米之外的塔格特、巴音塔拉(现在九十团附近)背芦苇、扛椽子,为建造地窝子准备材料。由于粮食奇缺、定量太低,每人两天仅供应四个玉米面馍,有的职工未到目的地就吃完了干粮。饿了,就嚼几块冰充饥;渴了,就吃几把雪坚持。他们冒着严寒,忍着饥饿割芦苇,伐椽子,早出晚归,异常艰苦。就这样,当年搭建了 2 000多平方米的地窝子。
1960年5月,农五师博尔塔拉管理处(以下简称农五师博管处)组建各农场,青达拉垦区为红星十六场。任命吴夺君为红星十六场副场长,张志山为副政治委员。农场随即组建农一队、农三队、农四队、园林队、机耕队,分别坐落在场部方圆十千米之内。
来自哈密军马场的职工大多数原来从事基建工作,对于农业生产都是新手。1960年开春,各农业队立即投入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几个生产队一边抽调职工沿着雅尔托托自然沟挖沟筑坝,为农田灌溉农作物做好准备,一边组织职工突击开荒。他们早出晚归,每天连续劳动12小时以上,早饭、中午饭吃在地里,时常在饥寒交迫中忘我劳动。农场的两台德特-54链轨式拖拉机日夜不停地穿梭在荒凉的原野上,农具员操作四铧犁淹没在漫漫的尘土中,在沉睡的戈壁滩上开辟千顷农田。机力不足,农场采用马拉犁甚至人拉犁,加快开荒进度。
进人农时阶段,广大干部职工边干边学,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西瓜和各种蔬菜,进行各种作物的田间管理。由于当年风调雨顺,作物长势良好,一派丰收的景象。收获季节,没有场院,粮食堆在碎石细沙满地的场地上,一垛垛小麦、玉米在夕阳下金光闪闪。可当粮食磨成面粉人们食用时,十分碜牙,吃窝窝头时不敢合牙,喝玉米糊糊碗底一层沙子。但这对当时以苜蓿草、野菜、玉米芯等充饥的人们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
1960年,红星十六场采取“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方针,当年完成开荒1 333公顷,每个职工平均年开荒2.18公顷,种植547公顷,收获粮食787吨,向国家上缴商品粮470吨。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2.67万元。同时开挖干渠;斗渠完成土方3.57万立方米。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人均粮食自给有余”的奋斗目标,打胜了农业第一仗,增加了全场职工对农业生产的信心。
1961年,农业生产由于计划不周,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水源估计不足,过度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以致受到严重干旱的侵袭,干旱灾害面积308.73公顷,粮食作物总产严重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472吨,比1960年787吨减少315吨,下降 40%。
1962年,红星十六场认真贯彻兵团“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瞄准农五师博管处提出的“继续鼓足干劲,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盈利”目标,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当年种植面积1 800公顷。生产粮食749.5吨、棉花5.8吨、油料16.4吨、瓜果蔬菜249吨,实现农业产值29.9万元。
1963年11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博州党委决定将博乐县胜利公社胜利大队一小队和新陆大队四小队划归红星六场,新增土地320公顷,新增人口 644人。同年组建民族队,位于博乐县城区东郊,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连队。这一年,农场大力开展丰产田竞赛活动,积极采取各种增产措施,狠抓播前灌溉、适时犁地播种、苗期耙地、中耕锄草和追肥,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1963年12月,红星十六场更名为红星六场。
1963 ~ 1966年,红星六场逐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苜蓿种植,改良土壤结构,收到较好的效果。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从1963年的1 266.7公顷下降为1966年的933公顷,总产却从1963年的942吨提高到1966年的2 645吨,公顷单产从1963年的744千克提高到1966年的2 834千克。
1960 ~ 1966年,农场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方针,经过六年的艰苦创业,农场开发初具规模,建成标准化条田318个,高产、稳产田1 195公顷。到1966年耕地面积达2 866公顷,增加1 565.3公顷,年增加 260.9公顷。同时着力改变作物种植结构,进行棉花、油料、蔬菜瓜果、苜蓿的种植,为发展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农五师八十六团简史 1960-2007》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六团屯垦戍边47年艰苦创业、改革发展、进步繁荣的历史脚步。
阅读